附子 下载本文

附子 附 子 一、概述

(一)植物来源、药用部位与别名 1.植物来源与药用部位

附子的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药用部位:以侧生块茎(子根)入药,是一味最常用中药。通常将原植物乌头的野生品或半野生品的侧根和主根(母根)称之为\草乌\;其栽培品的主根(母根)称之为\川乌\;其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称之为\附子\。 2.别名

主要常见别名:堇(《庄子》),茛、乌头、奚毒、即子、乌喙(《神农本草经》),芨(《尔雅》),鸡毒(《淮南子》),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川乌(《金匮要略》),独自草(《续汉书》),土附子(《日华子本草》),草乌(《圣济总录》),川乌头、草乌头(侯宁极《药谱》),竹节乌头、金鸦(《本草纲目》),断肠草(《新疆药材》);附子尚称侧子、漏蓝子等。 (二)药用历史

乌头,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乌头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味辛,温,有大毒。治中风,恶风洒洒,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生山谷。\又载附子,谓:\附子一名茛。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瘕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

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还载有天雄,其系附子或草乌头之形长而细者,仍为\味辛,温,有大毒,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之品。但在《神农本草经》载以药用外,我们祖先早在二千年前则将其作为毒药使用,史书上记载的此类药杀事例很多;作为药物来用,历史也很久远,除《庄子》有所记录外,在公元前140年西汉刘安等的《淮南子》则指出:\良医鸡毒(乌头)\,又说:\天雄、乌喙最为凶毒,但良医以活人。\可见在本草著作诞生以前,我们祖先则知乌头虽具毒性,但应用得当,也为良药。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附子、乌头、天雄都是医治风寒湿痹、痿病等疾患之要药,并初步确立其祛风除湿之主要效用。后世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强调其温经止痛作用,补充了温化痰湿、消肿溃坚、祛腐等作用。例如,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云:\消胸上痰冷,食;下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肿痛不可挽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眙\。在《伤寒论》中附子主治厥逆。到了唐代,甄权的《:药性论》谓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溪达径而直抵病所\。并有治虚寒,治风痰的不同用途,但还没有用做补药的。到了宋朝才有人称它有峻补作用,并且已有\贵人\专购附子为服饵之说。到金、元时代,如名医李东垣的《药类法象》谓其\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到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亦谓其\开顽痰、治顽疮\,\治头风喉痹,痈肿疗毒\。但金、元时代的中医温补派却始创附子有补右肾命门的学说,并托李东垣之名大加宣扬。李时珍虽然很崇拜李东垣,但对用乌头、附子作为补药,他很不同意,并明确指出:\乌附毒药,

非危病不用,而昔人之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他还举了不少人用乌附治病刚入口即麻痹致死的事故,以此作为服用乌头时的警戒。对于草乌头,他更视之为蛇蝎似的剧毒,告诫医者:\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关于乌头与草乌,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有人研究认为,自《本草纲目》始方明确区分,因李氏在《本草纲目》指出:\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据今人楼之岑等深入考证认为,草乌之称并非始见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应是:川乌:《金匮要略》,草乌:《太平惠民圣剂局方》。故川乌头的出现年代不仅可追溯至隋代,更可追溯至汉代,而草乌头的出现则应始于宋代。将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别列条的则见于南宋陈衍的《宝庆本草折衷》。明代李时珍在其修订《本草纲目》时,并未见到陈衍的《宝庆本草折衷》已将草乌与川乌进行了区分。因李时珍在草乌的名称:下注明出于《纲目》,所以后人多以《本草纲目》作为:誊乌的最早文献记载。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时珍很重视草乌头与川乌头的区分,但他的《本草纲目》并未将草乌头与)川鸟头各列为条。在明清的其他本草著作中,有刘若金所撰的《本草述》,清初杨时泰重辑的《本草述钩元》均以\草乌头\为枥:题单列一条,与\乌头\、\附子\、\天雄\各条予以并列,各加录述。

总之,乌头、附子及革乌的药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乌头、附子原

植物虽均同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ebx.的块根,但二者功能主治与效用仍有所差异:乌头功能祛风散寒,除湿镇痛,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入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等疾患皆宜;而附子则温补回阳,强心救逆之要药。广大民间也予常用,例如《贵州民间方药集》谓其:\治麻痹证。又为伤科要药\。现代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较为深入,临床应用更有发展。 (三)资源分布与产区

关于附子、川乌、草乌的资源分布与产地,在我国古代本草文献早有记述。例如《名医别录》则载:附子\生犍为及广汉(今四川)山谷\,乌头\生朗陵(指河南确山)川谷\,天雄\生少室(指河南嵩山)山谷\。而陶宏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此三物是同根,而本经分成三处,当各有所宜,今则无问也。\以长二三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侧子,元种者为乌头。其余大小者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绵州彰明县多种之,唯赤水一乡者最佳。\绵州乃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产附子,而赤水为多。取种于龙安、龙州、齐归、木门、青堆、小坪诸处。\由上可知附子、川乌头的道地产地在历代本草中都记载有四川的彰明、绵阳、江油平武一带,可见四川江油等地的附子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上都与现今实际情况相符。另外,《本菲纲目》还记载\其产江左(现长江以东江苏、浙江等地)、山南(现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乌头之野生于他处者俗谓之草乌头?,亦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