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人中谁是最佳选手? 推理过程如下:
最佳选手和最佳选手的孪生同胞年龄相同;根据(2),最佳选手和最差选手的年龄相同;根据(1),最佳选手的孪生同胞和最差选手不是同一个人。因此,四个人中有三个人的年龄相同。由于斯科特先生的年龄肯定大于他的儿子和女儿,从而年龄相同的三个人必定是斯科特先生的儿子、女儿和妹妹。这样,斯科特先生的儿子和女儿必定是(1)中所指的孪生同胞。
因此,斯科特先生的儿子或女儿是最佳选手,而斯科特先生的妹妹是最差选手。根据(1),最佳选手的孪生同胞一定是斯科特先生的儿子,最佳选手无疑是斯科特先生的女儿。
[逻辑思维训练4]君子、小人和凡夫
三条大汉站在逻辑博士的面前,其中有一个是永远讲真话的君子,有一个是永远撒谎的小人,有一个是时而撒谎、时而讲真话的凡夫。这三个人分别说了如下的三句话:A:我是凡夫。B:A说的是实话。C:我不是凡夫。
听了这三句话之后,逻辑博士立即断定A 、B 、C 各为何种人。为什么? 推理过程如下:
首先,因为君子是不会自称凡夫的,所以A不可能是君子。这样A或者是小人,或者是凡夫。
如果A是凡夫,B就不可能是凡夫了,凡夫只有一个。这样,B就是君子。这样一来,A、B、C三人分别是凡夫、君子、小人。小人是说假话的,C说:“我不是凡夫”,此话假。那么,C就是凡夫了。这样,凡夫就有两个了,与设定的条件矛盾。因此,A是小人。这样,B的话成了假话。他必定是凡夫(既然A是小人,B不会也是)。由此可见,A是小人,B是凡夫,C是君子。 [逻辑思维训练5]图的顺序
按照下面三个图的顺序,第四应是A、B、C、D、E中哪一个图?
推理过程如下:
一个黑圈变成4个白圈,两个白圈变成一个黑圈。按此顺序,一串圆圈以顺时针方向作连续角度旋转。答案是B。 [逻辑思维训练6]迷惑的队列
A、B、C、D、E、F六人正在某超市排队。F没有排在最后,而且在他和最后一个人之间还有两个人;这最后一个人也不是E;在A前面至少有四个人,但他也没有排在最后;D没有排在第一位,但他前后至少都有两个人;C没有排在最前,也没有排在最后。现在,请从第一位开始,列出这六个人排队的顺序。
推理过程如下:
第一位到最后一位的顺序是:ECFDAB 六、三段论法
所谓的三段论,是指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比如:“凡人皆会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在运用逻辑思考的时候,概念必须准确,而不能够有歧义,否则必会陷入陷阱。举例来说,从“黄牛吃草”(大前提),“张三是黄牛”(小前提),推论出“张三吃草”(结论)。看起来很合理,但这个推论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这个三段论中,“黄牛”这个概念是歧义的:大前提中的“黄牛”指的是一头真正的黄牛,小前提中的“黄牛”指的却是倒卖票券的“黄牛”。因此,虽然大小前提看似没有问题,但整个推论却是有问题的。
[逻辑思维训练1]六张纸币
有3个美国孩子,他们摸了摸衣兜,把兜中的钱全部掏出来,共是320美元,其中100美元的两张,50美元的两张,10美元的两张。据了解每个孩子所带的纸币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而且,没带100美元纸币的孩子也没带10美元的纸币,没带50美元纸币的孩子也没带100美元的纸币。
你能不能弄清楚,3个孩子原来各自带了多少和什么样的纸币? 推理过程如下:
如果没带100美元也没带10美元的孩子,和没带50美元也没带100美元的孩子,是两个孩子,那么这两个孩子分别带50美元、10美元,则另一个孩子带两张100美元,这与题设矛盾。因此,没带100美元也没带10美元的孩子,和没带50美元也没带100美元的孩子,是同一个孩子,即这个孩子根本没带钱。
可知,有两个孩子带的是100美元、50美元和10美元的,共3张,另一个孩子根本没带钱。
[逻辑思维训练2]运用逻辑判断
男孩对男子,正如女孩对:E
A.青年 B.孩子 C.夫人 D.姑娘 E.妇女 马之于马厩,正如人之于:C
A.牛棚 B.马车 C.房屋 D.农场 E.楼房 南之于西北,正如西之于(B)。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9 7 8 6 7 5 ( ) ,请写出(6)处的数字。 找出不同类的一项:B A.蛇 B.大树 C.老虎 找出不同类的一项:D
A.写字台 B.沙发 C.电视 D.桌布 找出不同类的一项:D
A.地板 B.壁橱 C.窗户 D.窗帘 找出不同类的一项:E
A.斑马 B.军马 C.赛马 D.骏马 E.驸马 [逻辑思维训练3]下一行是什么
推理过程如下: 读数:第一行l ,取数1 第二行读上一行1 个1,取数11 第三行读上一行2 个l,取数21
第四行读上一行1 个2,l 个1,取数1211
第五行读上一行l 个l,l 个2,2 个l,取数111221 第六行读上一行3 个l,2 个2,l 个l,取数312211 所以为,312211。 七、两难问题
两难法是指竭尽所有可能(通常是两种可能),令对手无论承认哪一种可能都必然失败的方法。
例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美猴王曾面临着两难处境: ——如果打死妖精,自己就得被师傅赶走; ——如果不打死妖精,师傅就会被妖精吃掉; ——或打死妖精,或不打死妖精;
——所以,或自己被赶走,或师傅被妖精吃掉。
“两害相全取其轻”,最后,孙悟空还是下定了宁肯被师傅赶走,也要打死妖精的决心。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两难推理:从前有个皇帝向全国宣布说:“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使我说出这是谎话,那我就把我的一半江山分给他。”人们闻讯,纷纷来到王宫,说了各种弥天大谎,结果都被皇帝一一驳回。这天,一个农民挟着一个斗,来到皇帝眼前,说:“万岁欠我一斗金子,我是来拿金子的。”皇帝很恼怒,说:“一斗金子?我什么时候欠的?撒谎!”农民不慌不忙地说:“既然是谎话,那就给我一半江山吧!”皇帝急忙改口说:“不!不!这不是谎话。”农民笑着说:“那就给我一斗金子吧!\这个农民巧用两难,皇帝说是谎话或不是谎话都感到为难,终于使得皇帝进退两难。 [逻辑思维训练1]聪明的囚徒
古希腊有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当时流行的处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砍头,一种是处绞刑。怎样处死由囚徒自己去挑选一种。挑选的方法是这样的: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来,这句话必须是马上可以检验其真假的。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就处纹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砍头。
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或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能马上检验其真假的话,而被视为说假话砍了头;或者是因为讲不出话来而被当成说真话处以绞刑。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位是极其聪明的。当轮到他选择处死方法时,他说出了一句巧妙的话,结果使得这个国王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只得把他放了。
这个聪明的囚徒说的是句什么话? 推理过程如下:
聪明的囚徒说:“你要对我砍头。”
这句话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真的把他砍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是应该被绞死的。但如果把他处以纹刑,那么他说“你要对我砍头”便成了假话,而说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或者绞死,或者砍头,都没有办法执行国王原来的决定,结果只得把他放了。
从推理形式方面看,这个囚徒是在国王面前,构造了如下的一个两难推理:如果把他砍头,那么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如果把他绞死,那么也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 [逻辑思维训练2]毒酒和美酒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法度严明。秦孝公有一幕僚,号称天下第一智者,犯下过失,按律当斩。秦孝公惜才,想救他一命,但又不能破秦律。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行刑方式,希望智者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拯救自己的生命。刑场上站着两个武士,手中各拿着一瓶酒。秦孝公告诉智者:第一,这两瓶外观上看不出区别的酒,一瓶是美酒,一瓶是毒酒;第二,两个武士有问必答,但一个只回答真话,另一个只回答假话,并且从外表上无法断定谁说真话,谁说假话;第三,两个武士彼此间都互知底细,即互相之间都知道谁说真话或假话,谁拿毒酒或美酒。现在只允许智者向两个武士中的
任意一个提一个问题,然后根据得到的回答,判定哪瓶是美酒并把它一饮而尽。智者略一思考,提出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并喝下了美酒。结果,他被免于一死。
如果你是智者,你将如何设计问题,并找出美酒呢? 推理过程如下:
智者可以向两个侍者中的任意一个,不妨向侍者甲提出如下这个问题:
“请告诉我,侍者乙将如何回答他手里拿的是美酒还是毒酒这个问题?”如果甲说乙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毒酒,则事实上乙手里拿的肯定是美酒。因为如果甲说真话,则事实上乙确实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毒酒,又因为此情况下乙说假话,所以事实上乙拿的是美酒;如果甲说假话,则事实上乙回答的是他手里拿的是美酒,又因为此情况下乙说真话,所以事实上乙拿的是美酒。也就是说,不管甲乙两人谁说真话谁说假话,只要智者得到的回答是乙手里拿的是毒酒,则事实上乙手里拿的肯定是美酒。
同理,如果甲说乙回答他手里拿的美酒,则事实上乙手里的肯定是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