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录入系统(含砖混) 下载本文

结构的扭转不大时,参与扭转振型计算的有效质量可不满足?90%,而平动振型要求满足?90%,当所取的振型数过多导致计算出错时,应减少振型数。取最多振型数仍不能满足有效参与质量?90%时可设置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计算扭转的地震方向】(1单向,2双向)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程序考虑每个地震方向的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当偶然质量偏心和双向地震的扭转效应都选择时,两种情况都计算位移,并且内力参与组合,自动取大值。

【框架和剪力墙抗震等级】(0, 1, 2, 3, 4, 5) 0为计算按特一级,构造要求按一级抗震处理;5为非抗震,构造要求按非抗震处理。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下表确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表2—3

结构类型 6 框架结构 高度(m) 框架 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 框架-抗震墙结构 抗震墙结构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筒体结构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 板柱-抗震墙结构 注:<1> 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

外筒 内筒 三 三 三 二 二 二 二 二 一 一 一 二 一 一 框架 核心筒 三 二 二 二 一 一 一 一 高度(m) 框架 抗震墙 高度(m) 抗震墙 抗震墙 框支层框架 ?80 四 三 二 ?60 四 三 ?80 三 二 二 ?80 三 二 一 ?60 三 ?60 三 二 ?80 二 ?60 二 ?60 二 一 ?80 二 一 一 ?60 一 一 ?80 一 ?50 一 一 ?60 一 ?30 四 三 ?30 三 ?30 三 二 7 ?30 二 ?30 二 一 烈度 8 ?30 一 9 ?25 一 一 板柱的柱 抗震墙 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如下情况须人工设置构件的抗震等级:

1)甲、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尚宜按表2—3的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经为特一级时可不再提高;

4)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表中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

墙柱梁板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小体积配箍率等构造要求受抗震等级控制,准确选取抗震等级将保证生成施工图时构造控制的合理性。录入系统中可单独指定某根墙、柱、梁或板的抗震等级。

端柱和连梁的抗震等级未指定时自动随地震信息中剪力墙抗震等级。 程序首先按设置的墙柱的抗震等级计算,当抗震等级随总信息时作了如下抗震等级提高的自动判定:

a)高规 10.2.5,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4.8节的规定。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尚宜按本规程表4.8.2和表4.8.3的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经为特一级时可不再提高,程序中对框支柱已自动提高,但未对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提高;

b)高规7.1.2-3,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本规程表4.8.2 规定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程序中对短肢剪力墙已自动提高;

如下情况须人工设置构件的抗震等级: a) 高规 4.8,提高或降低抗震等级;

b) 抗规 6.1.3,提高或降低抗震等级。

【周期折减系数】该系数用于框架、框架—剪力墙、框架筒体结构。在建摸时只计算了梁、柱、墙和板的刚度,并以此刚度求得结构自振周期,由于填充墙的存

在,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实际周期小于计算周期。以计算周期计算地震作用则地震作用偏小,使结构分析偏于不安全,因而需对地震作用再放大些。周期折减系数不改变结构的自振特性,只改变地震影响系数。

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视填充墙的多少而定: 结构类型 填充墙较多 填充墙较少 框架结构 0.6~0.7 0.7~0.8 框剪结构 0.7~0.8 0.8~0.9 剪力墙结构 1.0 1.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这是一个无条件放大系数。当结构由于结构布置等因素计算的地震力上不去,而周期、位移又比较合理时,可通过此参数来放大地震力,一般取1.0~1.5之间。在“水平力效应验算”中提供了各层的剪重比,若剪重比不满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程序已自动放大对应层的地震作用内力。

【顶部小塔楼考虑鞭梢效应的层数】、【顶部小塔楼考虑鞭梢效应的层号】、【顶部小塔楼考虑鞭梢效应的放大系数】顶层小塔楼在动力分析中会引起很大的鞭梢响应,结构高振型对其影响很大,所以在有小塔楼的情况下,按规范所取的振型数计算的地震力往往偏小,给设计带来不安全因素。在取得足够的振型后,也宜对顶层小塔楼的内力作适当放大,放大系数为1.5。在输入小塔楼层数后,还要顺序输入小塔楼对应的结构层号。

注意:如果小塔楼的层数大于两层,则振型应取再多些,直至再增加振型数后

对地震力影响很小为止,否则采用放大地震作用内力弥补振型数的不够。

【框架剪力调整段数】(0-10)、【剪力调整V0所在的层号】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的刚度很大,吸收了大量的地震力,当发生超值地震时,剪力墙开裂退出工作,这时所有的外力由框架承受,变得很不安全,为此人为设置框架部分承担剪力不能太小。对竖向刚度分布较均匀的框-剪结构,任一层框架地震剪力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0%(钢和钢砼混合结构为25%);框架各楼层剪力最大值的1.5 倍(钢和钢砼混合结构1.8倍),取二者的较小值作为调整值。

若为板柱墙结构有另外的调整要求。

框-剪结构设置调整段数和剪力调整V0所在的层号,程序在动力分析后验算满足以上要求;对于剪力墙结构中只有少量柱时不需调整,否则会使柱子剪力、配筋过大。

0为不调整;调整时需指出调整的段数及每段调整的起始层号V0。有侧约束的地下室不需调整,第一个剪力调整V0所在层为有侧约束地下室层数加1;对结构沿

竖向刚度变化较大的结构可分段进行剪力调整。各V0所在层号之间用逗号分开。

【考虑偶然偏心】(0,1)由于活载的随机布置,高层结构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程序考虑每个地震方向的偶然偏心。

当偶然质量偏心和双向地震扭转效应都选择时,两种情况都计算位移,并且内力参与组合,自动取大值。

【按中震(大震)不屈服做设计】(0,1) 1为按中震(大震)不屈服做设计。

基于性能中震抗震设计主要被应用于复杂和超限结构,其中有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计算。

结构位移比>1.5(1.4)并且≤1.8,扭转平动周期比>0.9(0.85)并且≤0.95时,应做基于性能中震抗震设计。

中震弹性计算的计算方法:

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中震(2.8倍小震)取值; b)取消组合内力调整(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中震弹性计算的实现方法:

a)输入中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抗震等级取4级。

中震不屈服计算的计算方法:

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中震(2.8倍小震)取值; b)取消组合内力调整(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c)荷载作用分项系数取1.0(组合值系数不变); d)材料强度取标准值;

e)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 取1.0。 中震不屈服计算的实现方法:

a)输入中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选择“按中震(大震)不屈服做设计”。

3 风计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