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历年试题(2009起) 下载本文

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4. 答: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5. 答:是全体围成二个圈,以双圈为基本队形而进行的集体舞。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 答:这 一阶段儿童艺术感知的特征是感官原动性,即感知能力与艺术感知能力还没有分化,艺术品的呈现只是作为一般的刺激物,只是起到促进儿童一般感知能力发展的作用,儿童还不能把艺术品当作审美对象。

2. 答:( 1)句式规整、童趣盎然的再现性器乐曲; (2)句式规整的再现性成人器乐曲; (3)句式不规整的再现性器乐曲。 3. 答:(1)缺乏歌唱练习; (2) 害羞 ;

(3) 一些幼儿的声音低沉或音色特殊,他们因为和别人的声音不一样而不敢唱; (4)一些过于自信的幼儿可能又会唱得太高太响,因此可能听不到他们自己唱得和别人不一样;

(5)只有相当少数的情况属于生理原因。

4.答:特点:歌词本身要么直接指向身体动作要么充满了身体动作提示,只要把歌曲的身体动作做到位歌曲也就会唱了。

5.答:(1)不同的队形中跳集体舞;

(3)把身体动作的节奏感迁移到打击乐演奏中去口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答:对 幼儿音乐经验来说,一个经验第一个特征的含义是表现与再现性(情感)、制作性(实践)、形式性(理智)三者融合为整体,而这种整体是以音乐制作的方式出现;第二个特征的

含义是这种经验以音乐形式模型的方式在头脑中留下表象,表象的形成与表达都依赖三种音乐制作方式。

2.答:(1)提炼出节拍,用打击乐演奏出来。

(2)提炼出音符简化后的节奏型,即出掉附点、切分等难的音符,只留下四分、八分、二分等简单音符,并组成节奏型。

(3) 基本上也是提炼节拍,但在延续音上又保留了节奏。 (4)完全根据重拍提炼节奏型。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0分) 答 :曲式结构:

a a ' b c 过 渡 a b c d a a ' b c 再 现 主 题内容:

在粮食丰收后的一个晚上,农村男女青年喜气洋洋地敲锣打鼓、跳舞欢庆。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鼓(第一段ab两句),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钱(第一段c句),有几个男青年敲起了吊钗(第一段d句);然后所有的女青年拿着绸带跳起了绸带舞,先是把绸带往头顶甩(第二段ab句),然后把绸带往身旁甩(第二段cd句);最后男青年又出来了(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试卷代号:250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试题

2009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儿童艺术发展的三阶段是: 、 、 。 2.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 、 。

3.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

有 、 、 。

4.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 、 。

5.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的四种方式是 、 、 、 。

6.句子结构学习的三种音乐材料类型是 、 、 。

7.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 、 、 。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制作系统

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 3.音乐即兴 4.邀请舞 5.音乐技能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有哪些?

2.幼儿打击乐演奏的三种主要方式是什么?

3.以音乐教育内容为框架结构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四部分内容结构与三个目标维度各是什么?

4.简述动作意向的原则

5. 简述曲式经验的获得机制。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2.阐述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0分)

分析“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试卷代号:1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9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0一1岁)前符号阶段 (2—7岁)符号运用阶段 (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2.合拍 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3.动作制作 歌唱 演奏

4.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以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5.借用语言教学方式的铺垫 借用科学探究方式的铺垫 借用体育活动方式的铺垫 借用其它艺术形式进行铺垫

6.模仿句 重复句 喊答句 7.摇篮曲 舞曲 进行曲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答: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答: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3.答: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

行诠释、表演、创作。

4.答:是一种找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5.答: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三、筒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答:(1) 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 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睦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 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2.答:(1) 音色探究中的打击乐演奏;

(2) 对歌曲与乐器中典型节奏型提炼的演奏; (3) 多声部演奏。

3.答:四部分内容结构:歌唱、韵律括动、打击乐器演奏、欣赏;三个目标维度:认知、情感

与态度、操作技能。

4.答:(1) 把握音乐形式结构,事先画出句段图的原则;

(2) 动作诠释遵循音乐重复、对比等音乐形式组织手法的原则; (3) 动作与音乐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吻合原则; (4) 动作简单原则。

5.答:(1) 在理解主副歌的前提下,分辨不同情绪或风格的两段乐曲; (2) 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去表现不同的段落; (3) 用不同的节奏型与乐器去表现不同的段落。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答: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是处理张力的结果,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形式规限的再现性往往是离了题的臆想。

2.答:表现性目标的制定准则是情境与任务的双维度制定,即交代儿童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与具体任务。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共10分) 答:曲式结构: 教材中有(略). 再现主题内容:

小鸡在壳里努力着想出壳,先用喙啄壳,再用屁股顶壳,然后用翅膀敲壳,再重复用喙啄

用屁股顶壳,最后根据尾声的音区下行特征,表明小鸡没有出壳,还得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