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克“自我心理学”:
-积极乐观的人性观:坚定的意志/健康成长潜能 -改变的重心是案主,社工只是协助
●塔夫“机构功能”(是达成社工协助目标的基础)
-着眼于社会政策与社会利益; -从个人之间互助到社会性援助
●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责任
-通过“社会政策”与“社会机构”创造人的自我实现机会 -通过“社会服务计划”促成人与社会建设性关系 ●强调案主的自由选择 (三)工作目标
●目标:主要不在于治疗,而在于达成机构的社会目标
(四)实施特点
●重视实施的程序(开始-中间-结束)
●强调个案工作中的结构要素(实践/地点/政策/程序等)
三、问题解决学派个案社会工作p23 (一)历史背景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创始人是波尔曼女士《社会个案工作-问题解决程序》 ●诊断派分枝,借用功能派/自我心理学/存在主义/社会学的自我理论综合而成 (二)理论观点
●理论假设: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产生的原因:缺乏动机、能力和机会
●解决问题的途径(依靠机构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外部资源 ●四个概念:案主(person);问题(problem); 社会服务机构(place);程序(process)
(三)工作目标
●引导与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减少焦虑/害怕/自我防卫)
●掘案主潜力/增强自我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判断/选择/理解/情或/行动) ●提供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源或机会,有机会成功地扮演角色
(四)实施特点
●对问题的界定(轻重缓急)
●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经验,提供改变的思维方法与行动模型
四、行为修正派个案社会工作p24
(一)历史背景
●起源于19世纪末,奠基者是巴甫洛夫、桑代克 ●50年代后,受到心理学界普遍重视,并开启临床领域 ●60年代,成为临床和助人领域的重要科学 ●70年代,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分支学派 (二)理论观点
●三大流派:反应制约派/联想学习;操作制约派/强化学习;社会学习派/观察学习 ●理论观点:人的外显行为可以观察;能找到原因;可以控制的(通过学习过程去改变) 17
●行为修正技术: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三)工作目标
●直接以偏差行为/症状为治疗对象,并运用行为修正技巧,与案主一起解决问题
(四)实施特点
(对人的行为习得与改变的新理解) ●通过观察发现案主的外显行为 ●直接关注当前与问题有关的行为
●注重治疗技术(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加适应行为)
五、人本治疗派个案社会工作
(一)历史背景
由美国罗杰斯创立,理论分析模式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1940至1950年的非指导性治疗阶段 ●1950至1957年的当事人治疗中心阶段 ●1957至1970年的治疗条件阶段 ●1970至1974年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阶段 (二)理论观点
●看重对生命投入和体验、对人的尊重,视为存在-人道主义派主流
●与强调人是被潜意识控制的心理分析派、人是被环境控制的行为治疗派分庭抗礼 ●治疗的焦点是案主,不是其问题
(三)工作目标
●协助案主依靠内在资成长,自我引导、自我实现
(四)实施特点
●生命的投入与体验:要求工作者深切了解及体会案主的心态和处境,协助其在成长路途上去挣扎和处理
自己的难题
●工作过程是协助案主成长过程:工作过程中,强调案主内在能力,尽量协助了解和依靠内在资源,发挥
自我引导本能,学习和克服成长的障碍
●对工作者的要求很高
-重视工作者的本质/态度/人生观-即整个人 -同感、真挚、无条件关怀
-作为案主镜子,反映案主心里的感受和意念
-不以专家身份出现,即协助主角(案主)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
●60年代后,新的社会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干预理论模式/现实治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联合家庭治疗法/叙事治疗法等
●融汇取向形成:包容和综合各方面学说和理论
第四章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p149
理论背景 p145 理论假设 p146 治疗方法和技巧 p147
18
治疗过程 p151 贡献和局限 p153
这是最早/最基本的一种治疗模式(单选题),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较深,注重人的意识与心理分析的疗法,是其它模式的集大成/母本。
总特点:强调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系,人的内部心理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产生了人的特定思想与行为(单
选题)
﹡1、理论假设/观点(开放性)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受到生理/心理/社会三方因素相互作用)(多选题) (2)对案主问题的假设(案主的问题与其感受到的压力有关) -早期因愿望未满足/情绪冲突未解决而形成压力(过去压力) -社会环境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现在压力) -对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及自己情绪控制能力欠佳(问题处理的压力) (出现心理困扰与人际交往冲突)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保证人之间沟通及健康人格的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有价值、有待开发的潜能/挖潜) 2、治疗技巧
(1)直接治疗技巧:直接对案主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从双方沟通交流状况(主动被动)及反映案主内在想法与感受的状况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通过双方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案主分析与理解问题的技巧。分为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人格发展反映)
(2)间接治疗技巧:辅导第三者或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案主的技巧 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
-重要他人: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社区管理者(单选题) -介入焦点:从案主个人,扩展到其周围的其他人员 3、模式的特点
三个实施阶段:研究、诊断、治疗(多选题)
(1)研究阶段(资料收集):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2)诊断阶段(资料分析及问题的产生与变化过程分析):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案主问题的原因。包括:
-心理动力/动态诊断(单选题)(对案主人格的各部门之间互动关系评估) -缘由诊断(对案主困扰产生、变化过程分析。老人被骗不相信他人) -分类诊断(对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出判断)
(3)治疗阶段(对心理困扰与人际关系失调的因素进行调整与修补):采用多层面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案主 减轻不安/减轻系统失调/增强适应力/开发潜能/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案例分析
一、个案背景
国雄生长在兄弟姊妹众多的离岛大家庭,是8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今年16岁。父母所受教育不多,终日忙于做小买卖糊口,家里很穷,借贷渡日。遇到孩子有问题时只用打骂去处理。国雄的一个长兄是瘾君子,几个兄妹只是完成了小学便无心向学。当他读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因年纪渐高百病缠身而无暇督促他读书。幸而凭着一点聪明,国雄在中一时托亲戚介绍到九龙一所不错的中学就读。如此,他随当
19
技工的哥哥搬到九龙居住。
国雄的体质平平,个子不算高大。父母不在身边,哥哥又忙于工作,不久他被多彩的都市生活吸引。放学后便和同学三五成群地在街上、快餐店与波楼流连。他在中二那年正式加入一个黑社会组织并渐渐与区内的一群黑底人马打成一片。他一方面利用“大哥”的名字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在学校横行霸道,欺负弱小同学。开始时他略有顾忌,后来发觉其他同学不敢揭发恶行,就变本加厉,愈发放肆了。
玩神打,是国雄的消遣之一。一是那份超自然的感觉使他得意忘形,就是高年级的同学也因为其背景而忌他三分。二是他与黑社会认同的有力凭证。仗着那一副凶恶的神态,他在校内奠定了“阿头”的地位。不到两三年,国雄便由一个单纯的离岛孩子变成一个有十多个“随从”的黑人物。加上他资质聪颖,成绩不俗,犯校规也掩饰有方,老师拿不到证据也无奈。于是斗殴、寻仇、争女等事便成了国雄的生活目标,而他更因为头脑灵活、口才圆滑而战无不胜。
二、介入过程
(一)开始接触
(由陈老师推介来见学校社会工作者) (1)案主自述
-为自己的行为做出种种辩护,老师不信任他、对他存有偏见(挑战落后的记过制度); -随时会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没前途); -想出国升学、出人头地; -被迫见社工 (2)社工评述 -求助时的焦虑、勇气;
-社工角色易引起案主的移情(权威与责罚的感受的投射、恶劣行为引发的不安、焦虑与抗拒); -建立信任的关系是开始接触时最重要的工作 (3)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社工运用了支持、探索-描述-宣泄两个非反映沟通技巧,了解其真实情况与他建立关系(耐心聆听案主的申诉、表情与语调的接纳与鼓励,令案主放下最初的戒心,进入实质面谈)
-中二因集体聚赌而记一次小过,策划打斗,并学会“动口不动手”;在寻仇、争女中积累了黑社会经验,声望大振。在老师揭发其罪行时,都能找到代罪羔羊、牺牲了一些“手足”的安全而幸免于难。 -自由渲泄给国雄情绪上的疏导(尊重、非批判的态度、鼓励)
-国雄对社工建立的关系带有刺探性(如他说最看不起需要帮助人,社工与他讨论矛盾心情),并提议实行一段“试验期”。最后以积极态度进入治疗过程。
2、心理社会研究
根据人在环境中,社工引导案主描述家庭、童年经验与同辈关系等,以便观察与了解他与其它系统之间的互动。
(1)在探索-描述-渲泄中进行心理社会研究(个人内心世界探索):-同辈与学校系统:从不惜牺牲友人安全看,他缺乏知己,是一个表面风光、内心孤寂的少年人;学校大部分老师对他十分不满,从同辈系统与学校系统中得到的支持都不大理想。
-家庭系统:案主说最看不起需要帮助人,其实深受其早年经验影响。幼年经济拮据,常向亲友借贷渡日(自卑),长大后决心要“出人头地”,如此,在“大哥”保护下,他在学校与黑社会取得了领袖地位(自尊与需要的满足)。
(2)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人对环境的反应:
-搬迁九龙升学后,哥哥疼爱他但又早出晚归,在缺乏支持系统的情况下,案主常在外流连;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