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又呈吴郎 》
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3. 前人评此诗“语淡而意厚”,请就此进行分析。
此诗语淡显而易见,全诗无一处用典,无一处造作,说的都是平常话,极为朴实自然。但是,却情感浓烈。首先是对老妇人那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的真情;其次对吴郎苦口婆心相劝又怕伤害他,表现出对人平易尊重的挚情;更表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诗中高度的人民性。 <正宫端正好>
1.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灾民困苦的生活?
作品从天灾的严重、粮食的匮乏、饥民的困苦、社会的混乱等方面写
了口中食、疾病状况、偷抢行为、鬻妻卖子现象、饿殍遍野等惨状. 二、 除了天灾,作品中还写了哪些“人祸”?
投机商贩,倒卖粮食,抬高物价、趁火打劫,官绅勾结、巧夺豪取,把义仓米粮据为己有,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三、 全套中以古喻今使用了哪些典故?
弃饥画饼、似汲黯开仓、展草垂缰、萧曹、伊傅齐肩、周召班行、玉笋朝班、相门出相、徐孺子等。 <原君>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反对封建帝王 “家天下”思想;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作者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表达变革独裁的改良愿望,这标志着当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对凸显主旨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封建帝王“家天下”思想的弊端,加深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从而使文章的主旨牢固地树立起来。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一、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这段话的理解,并说说这种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在这段话中,郑板桥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农民对社会的贡献,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士”人之无德无行,充分体现了作者重视劳动人民,尊重
劳动人民的民本思想。这种观点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二、 本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郑燮“仁”的思想?
1.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2.亲民爱民,同情贫弱。3.主张人生平等,反对贵贱等级。4.平均土地。5.刻守经济原则,坚持政治立场(板桥家法)。
三、 对“板桥家法”,今天如何看?
面对“世上连阡越陌,致百顷有余者”的土地兼并现实,板桥本人也无可奈何,无法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实。但他本人则坚持自己的经济原则、政治立场:“风俗偷则不同为恶”。并将此规定为“板桥之家法”,要求其弟贯彻执行,决不多占田地,展示了一个“仁者”的坚定意志和与世俗抗争的不妥协精神。 <老子>
一、 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二、 “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三、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谈谈你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晏子对齐侯问>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保持的只是表面上的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三、本文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本文说理形象生动。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 <史伯对桓公问>
一、 史伯所说的“同”,与专制统治有什么内在联系?
史伯所说的“同”是指没有任何差别的同一,而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正是排斥任何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和主张,只采纳与自己相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