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芽胞梭菌、A群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等革兰阳性菌等均可产生外毒 素。某些革兰阴性菌,如痢疾志贺菌A群?型、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等亦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且分泌机制相似。但也有 存在于菌体内,当菌细胞破解后释放出来,如痢疾志贺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
13. 内毒素:存在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为结构成分,在菌细胞壁破解后释放
出来才有毒性。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基本相似,是革兰阴性细 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14. 抗毒素: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抗外毒素免疫球蛋白或抗体。此抗体与相
应外毒素结合可中和其毒性作用,因而可人工注射用于免疫预防相应疾病。
15. 类毒素:用化学方法(甲醛)处理细菌外毒素使其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
品,作为免疫原用于人工主动免疫,预防相应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或疾病,例如破伤风类毒 素。
16. 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释放的外毒素进人血循环损害特定的靶组织
或器官使机体出现特定的毒性症状。
17. 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人血流,未在其中生长繁殖或极少量繁殖,引起的症状轻微。 此种情况见于某些细菌在体内的一过性播散过程,细菌只短暂出现于血流中。如脑膜炎球菌、 伤寒杆菌第一次进入血流。
18. 杀细胞效应:某些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完毕在短时间释放大量子代病毒而使细胞裂解死亡
的病理现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等。
19. 溶菌酶:是一种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唾液、乳汁和粘膜
分泌液中。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使之裂解而溶菌。在特异性抗体参与下溶菌 酶也可破坏革兰阴性菌。
20.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血液、淋巴液、 组织液)中。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以及霍乱弧菌、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21. 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对人类致病
的兼性胞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 特菌等。
22. 干扰素: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
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只能抑制病毒 作用而无杀灭病毒的作用。干扰素也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23. 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
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其作用机制中要是阻止病毒吸附、侵人易感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遗传与变异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下列除哪项外,现在都发现有相应的噬菌体
A. 细菌 B.放线菌 C.螺旋体 D.真菌 E.立克次体 2.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
A.毒性噬菌体 B.温和噬菌体 C.前噬菌体 D.溶原性噬菌体 E.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项为噬菌体的特性
A.通过细菌滤器 B.严格宿主特异性 C.只有核酸 D.有溶菌周期与溶原状态 E.以上均是 4.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真菌细胞 B.淋巴细胞 C.细菌细胞 D.螺旋体细胞 E.放线菌 5.下列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破伤风杆菌 C.霍乱弧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大肠杆菌 6.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遗传物质是
A.性菌毛 B.质粒 C.前噬菌体 D.毒性噬菌体 E.异染颗粒 7.转导与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点是
A.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 B.转移的遗传物质为供体菌的DNA
C.有关的噬菌体均为缺陷型 D.可由雌性菌变为雄性菌 E.以上都不是 8.白喉杆菌外毒素的产生与下列哪一方式有关
A.基因突变 B.转化 C.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9.形成肠道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式为
A.转化 B.转导 C.溶原性转换 D.接合 E.原生质体融合 10.转化过程中受体菌摄取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
A.通过性菌毛 B.直接摄入 C.以噬菌体为载体 D.细胞融合E.通过基因间跳跃 11.关于细菌的耐药性(R)质粒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组成 B.RTF和F质粒的功能相似,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C.R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 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 E.R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的多重耐药性 12.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核质和质粒B.核质、质粒和中介体C.核质、质粒和前噬菌体 D.核质和前噬菌体E.核质、中介体和前噬菌体 13.与细菌致育性有关的质粒是
A. Col质粒B.F质粒C.V质粒D.ST质粒E.以上都是 14.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B.质粒是细菌必备结构
C.质粒不是细菌必备结构D.质粒是双股环状DNA 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细菌体内 15.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
A.接合B.转导C.转化D.突变E.溶原性转换 16.R质粒中决定接合与自主复制的基因是
A.耐药传递因子B.耐药决定子C.插入序列D.F质粒E.转座子 17.流产转导是指噬菌体携带的外源性DNA片段
A.未能进入受体菌而被核酶降解
B.进入受体菌后未能与染色体DNA重组,也不能自主复制 C.虽与受体菌染色体重组,但未能表达其性状 D.进入受体菌后形成能自主复制的环状结构 E.以上都不是
18.原生质体融合与接合共同具有的特点是
A.需温和噬菌体作为载体B.供体菌必须与受体菌直接接触 C.可发生溶原性转换D.需性菌毛存在E.转移的是小分子DNA X型题
21.关于质粒的特点。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可编码多种生物学性状B.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C.可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消除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 E.不相同的质粒能共存于同一细菌内 22.关于突变的规律,下列叙述哪些正确 A.有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B.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C.发生突变的细菌只是群体中的个别菌 D.合适的环境条件可将突变菌株选择出来
E.突变后的菌株不能再次突变恢复到原来的性状 23.菌落变异可拌有下列哪些变异 A.抗原性变异B.毒力变异C.结构变异 D.生化反应的变异E.耐药性变异
24.非接合性质粒可通过哪些方式转移
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源性转换E.融合 25.关于接合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F+菌与F-菌接合时,质粒被转移
B.Hfr菌与F-菌接合时,染色体基因可被转移
C.F’菌与F-菌接合时,质粒与染色体基因一起被转移 D.F+菌与F-菌接合时,F+菌变为F-菌 E.F’菌与F-菌接合时,F’菌不变为F-菌 26.关于影印试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本试验证明细菌可以直接摄取游离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B.抗生素起到诱导细菌突变的作用
C.试验中个别细菌所具有的耐药性是在加入抗生素之前就存在的 D. 它证明细菌的突变是随机的、自发的
E.试验中形成耐药菌的突变发生越早,则产生抗性突变株的比例就越多 二、填空题
1.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后果,一是噬菌体增殖,细菌被, 建立;二是噬菌体不增殖,而是建立。
2.细菌的各种生物学性状均可发生变异,如、、、、、。 3. 两个性状不同的细菌之间可发生和,其方式、、、、。 4.噬菌体参与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和。 5.F—菌亦称,可经方式变为F+菌。
6接合性R质粒的基因由和组成,可通过方式转移。
7.温和噬菌体可引起宿主菌基因的和,溶原性噬菌体可使宿主菌变为状态。 三、名词解释
1.噬菌体2.毒性噬菌体3.温和噬菌体4.前噬菌体5.溶原性细菌6.质粒7.转化 8.转导9.接合10.溶原性转换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转导比转化的效率高?
2.根据能否遗传,可把细菌的变异分几类,有何差异?
3.试述用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转化试验证明转化现象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E 2.C 3.E 4.B 5.A 6.B 7.A 8.D 9.D 10.B 11.D 12.C 13.B 14.B
15.A 16.E 17.A 18.B 19.B
X型题:21.ABCDE 22.ABCD 23. ABCD 24. ABE 25. ABCE 26. CDE 二、填空题
1.毒性、裂解、溶菌性周期;温和、溶原性周期2.形态、结构、毒力、抗原性、耐药性、菌
落3.基因转移、基因重组、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原生质体融和4.转导、溶原性
转换5.雌性菌、接合6.耐药传递因子(RTF)、耐药决定子(r)、接合7.普遍转导、局限性
转导、溶原 三、名词解释
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细菌内增殖,建立溶菌性周期,最后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 性噬菌体。
3.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DNA 上,并能与其一起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又能传至子代细菌,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4.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5.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6.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DNA。
7.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断并整合到自己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 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倒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 性状。
9.接合:两个细菌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直接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 性状。
10.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