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参考 下载本文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学教师

作业题: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

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2、什么是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

关的知识, 具体地说,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3、什么是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教学素质?

一、无怨无悔的事业选择 二、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 三、精益求精的专业知识 四、无私奉献的真诚爱心 五、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六、终身学习的上进意识

第二章 中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作业题: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2、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

目标的心理倾向。

3、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4、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

需要所引起的,他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把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梯级,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

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他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一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当生理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随之而来。 (3)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这种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对社交、归属和认可的需要,给予爱和得到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大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总之,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但是,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教学上极具意义。根据这一理论,制定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和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就生理层次的需要而言,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饮食和睡眠的需要。上课时间过久易导致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 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恐惧、过度焦虑和急躁不安的心理。 就社会性需要方面而言,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学生之间的友谊、忠诚、关心、接纳和隶属感都是属于社会性的需要,教师要为满足学生这类需要,引导建立一个和谐、团结、温暖、亲密的班集体。 就自尊的需要方面而言,教师必须使学生获得尊重,体会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学生的荣誉、成就、信心、自由、独立自主等都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自尊的需要。 就自我实现方面而言,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爱寻求挑战,有的学生追求学业上的成就,有的学生则寻求尽一己之力去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以个别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倾向,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这样做,学生需要的层次是低的,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第三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

作业题:

1、注意有哪些功能?

一)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二)保持功能

外界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通过注意才能得以保持,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很快消失。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一项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三)调节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当转移。 (四)监督功能

注意在调节过程中需要进行监督,使得注意向规定方向集中。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指人速度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变与优良观察品德养成.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际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3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3、如何有效减少遗忘?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第四章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作业题:

1、如何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力?

一、通过作品欣赏,激发想象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三、通过绘画创作,训练想象力 四、走出教室,感悟自然。

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想象力?

一、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二、尽量让孩子体验各种感觉三、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有关想象力的游戏四、鼓励孩子多讲故事多编故事五、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

第五章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

作业题:

1、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2、什么是情感?

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3、简述中小学情绪情感的特点。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 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内容上丰富多彩了, 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和情感丰富而热烈;(2)情绪 和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第六章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

作业题:

1、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是精神和气质的全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论理观、道德观、信念、兴趣、能力等等,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3、自我意识的结构构成有哪些?

其结构表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有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调节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自我意识中。

第七章 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作业题:

1、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 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的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 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 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2、简述道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多数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习惯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是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要使中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最终达到\习惯改变命运\在对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针对中学生这一年龄特征进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采取激励、引导的方式,尽量避免高压政策,激起中学生的反叛情绪。

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

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 ,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

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 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第八章 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作业题: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2、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3、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第九章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

作业题:

1、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一、给予学生信任,并且搏得对方的信任。 二、适当的关心与适当的批评。

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的做法与感受。 四、尊重学生的看法与选择,以博得对方的尊重 五、控制情绪,注意言行举止。

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要双重标准。 七、包容与接纳,维护学生的自尊。

八、师生之间时常交流沟通,既是老师,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2、什么是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其过程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

3、学校如何指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一、正确认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自卑,并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于是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形成了对自我的否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成绩,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由于某些缺点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善于挖掘优点,欣赏成绩,并积极展示出来。 二、多锻炼,多实践 自卑的人往往不敢尝试自己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在课堂上不敢举手,不敢正视老师和同学,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别人说的话过于敏感。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敢于尝试,敢于正视别人。而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鼓励学生不论是课堂还是其他公众场合,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不要在意别人,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别人的眼神和看法,信心也会随之而来,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教师在工作中要针对自卑的学生,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发言和展示的机会,有意加强这部分学生的锻炼。 三、积极交往,增强勇气 自卑的人多数比较孤僻、内向、不合群,常把自己孤立起来,少与周围人群交往,缺少心理沟通,易使心理走向极端。自卑者多参与社会交往,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生活体验;通过交往,可以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的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通过交往,可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情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自信心得到恢复。 四、多关怀,多充实 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学识渊博,能力也比较强,在生活中就比较有底气,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自卑的人往往在学识、能力等方面不如其他人。因此,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就要求学生不断努力学习,锻炼能力来充实自己。此外,教师在工作中要对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严肃和责骂,多一些温暖和关怀,少一些批评和歧视,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信心。 五、发挥长处,克服不足 一个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过度注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

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消极心理很强。为了消除这种自卑心理,学生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有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中通过比别人多付出来弥补这种不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便使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这样自卑感就会慢慢减少甚至没有了。 六、多激励,多表扬 自卑的学生把他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往往看得比较重,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慎重而客观地评价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要抓住机会多表扬多鼓励那些需要树立自信的学生,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除了教师的表扬外,学生要重视对自己的激励,在生活中相信自己能行,不断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掌握加强自我激励的方法,努力克服自卑心理。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

作业题:

1、什么是群体?有哪些类型?

群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在心理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结构 的个体的集合体。

群体分为五类:(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内群体与外群体(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

2、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3、学校环境如何避免学生的去个性化行为?

通过\制订班级公约,回归道德准则\、\巧抓德育契机,营造班级舆论\、\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责任分工\三方面的管理实践。

第十一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作业题:

1、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要克服考试焦虑,就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要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不打疲劳战。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因为适量的运动是消除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考前的准备要充分,可以多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考试,熟悉考题类型、题量大小、难易程度、答题要求等。

2、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

作业题:

1、性心理发展经历那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口唇期:出生-1岁 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喂食是特别重要的。例如,婴儿突然断奶或断奶太早,后来可能会过分纠缠配偶或者过分依赖配偶。2、肛门期:1-3岁 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儿童之间大的冲突。父母创造的情绪氛围有持久影响。例如儿童如果因上厕所时发生的意外而受到惩罚,就可能会变得抑制、肮脏或浪费。3、性器期:3-6岁 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化性别角色的特征,和与之竞争的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4、潜伏期:5-11岁 性器官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持续不停地发展。5、生殖器期:12岁以后 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

2、如何对学生的早恋进行疏导和教育?

1.对早恋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反应,不可大惊小怪,谈爱色变,也不可视而不闻,闻而不教,教而不导。2.教育要有方。不要伤害学生的心理,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恩威并

施,手段要多样化,感情要真情化,观点要明确化。3.巧借助力。要巧借老师和家长的力量,还要巧借学生的力量,做好早恋学生周边朋友的工作。4.对早恋学生要用大禹治水的办法,疏导才是关键。讲给学生一些有关早恋的危害,或身边故事,帮助学生克制自己的情感,把美丽的感情印在心灵的底片上,化作学习的动力,转移思维定势,充实自己的每一天。

第十三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作业题:

1、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有哪些?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2、教学测评的类型有哪些?

①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②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新课程提出“学习评价要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③按照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级;④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⑤发展性评价。

3、有效教学测评的标准有哪些?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教学。 2教师建立时间与效益的观念的教学行为是

有效教学。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教学(清晰的授课过程)。 4 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行为时有效教学。 5 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过程是一套策略性行为。

3、什么是标准成就测验?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原理指导下,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如我国的高考就是标准化成就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由于测验条件的标准化,测验的结果比较客观一致,其适用的范围和时限也较宽广。 我国高考的标准化学绩测验就是国内影响最大的编制标准化学绩测验的尝试。

第十四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

作业题:

1、什么是伦理性原则?

同类事情同类对待

1。社会调查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这是最基本的伦理原则。社会调查要把每一个被调查者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来看待,不论他是何民族、是否富有、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等。

2。社会调查必须保护个人的隐私。当我们进行各种具体的调查项目时,常会涉及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如年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等,这些在伦理上都是应该受到保护的,所以我们在调查时要注意这项原则。

3。尊重个人利益和生命财产的原则。社会调查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但是在调查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个人的利益是不可侵犯的,尤其重要的是,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在任何时候,调查者都无权侵害。这是伦理原则的最基础内容。 4。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原则。社会要发展,民众的生活方式的改善是题中应有之意。社会调查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往往深入寻常百姓,对于倡导健康的伦理道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尊老爱幼,关怀女性,保护野生动物等伦理常识,也是需要提倡的。

5。给予照顾和帮助的原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在社会调查中,被调查者往往存在各种困难和疑惑,这时调查者应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帮助,使他减轻负担和压力,顺利完成调查任务。

2、简述问卷法的优点和缺点。

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问卷法的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3、运用访谈法应注意的事项。

(1)编制访谈计划,设计访谈问题(2)了解访谈对象,接近访谈对象(3)掌握访谈技术,灵活

实施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