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内外版筑宗亲联谊会执行会长、丰州镇桃源村党支部书记傅瑞典、国家著名航天和火箭专家傅轶青教授为傅维早纪念碑落成揭幕。
“这次回来,除了带家人回乡拜谒先人,还将把我的个人资料交给泉州市档案馆。”傅轶青告诉记者,这些物件包括工作中积累的资料、证书、译著、聘书、奖章、音像等,共124件物品。
傅老及其捐赠的珍贵物品
傅轶青简介
学航天专业的初衷造飞机打日本鬼子
傅轶青的父亲傅维早是清末民国著名建筑师,照理本该子承父业,傅轶青怎么会与航天专业结下“不解之缘”呢?
“我在泉州念小学时,日本飞机常来轰炸,一名远房亲戚还在轰炸中受了伤,房子也被炸垮。当时就想,长大了一定要学航空,造飞机打日本鬼子。”傅轶青说,那时候中国落后,总是受到外国人的欺负,这让他下决心要学好技术,报效国家。
1950年,18岁的傅轶青考到了厦门大学航空系,而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中,厦大航空系被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傅轶青在清华又念了两年的书。
后来,国家对航空院校进行归口管理,他们又转入新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就读,给他们授课的老师都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也有苏联专家。“我与别人不同,念了3所大学才毕业。”傅轶青说。
1956年毕业时,傅轶青被分派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总设计师室,从事发动机研究。
最光荣的事在钱学森带领下走上航天之路
“那时,我们的院长是刚刚回国的钱学森,研究的目标是导弹和原子弹。”讲起钱学森,傅轶青满脸敬重地说,自己多次受到他的教诲。“是钱学森带我走上航天之路的。”
傅轶青介绍,他与钱学森共事,感受到他严谨的学术作风。有一次,自己负责第一代地空导弹的涡轮泵研究工作。“总共做了3个方案出来,最后请钱学森来审查,他对电动机带动的方案不是很满意,耐心教我,又自己想了一个思路,解决了动力问题,让我很敬佩。”
“他比我们大了20岁,像个长辈一样关心器重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1967年,钱学森把研究所的十几个人召集到上海,搞高能发动机,当时大家兵分几路,分别去调查。虽然钱学森的事务性工作很多,但还是亲自主持科研,处理问题也很慎重,让年轻一代学到了很多东西。
傅轶青成长的很快,在航天之路上越走越好。
上世纪70年代,傅轶青就担任了“长征三号”火箭大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并先后6次带队参加过卫星发射,第一次是1984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最后一次是1996年发射的“亚太1号A”卫星。
而最让傅轶青自豪的是,自己曾先后创建了两个实验室。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北京创建我国首个火箭发动机水力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初,又在上海将高速电机实验室改造成火箭部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