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江区第二中学八年级学生覃元国和同学听了宜州市第三中学韦均苑老师的历史课后,走出教室就和同学们讨论。老师把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全部带动起来了,根据课上的视频和图片故事,我们体会到民国时期的文化,感觉到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我们上课更加投入了。陈雅琪同学接着说:“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课非常有趣,知识点我们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专家评委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基本深度融合
百色市教育技术信息中心老师、数学组评委、组长马建平说:“晒课的老师基本上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柳州市教科所、小学综合组组长谢乙祥点评说:“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了中小学教学改革,选手注重信息技术,从不同层度运用到了教学上,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运用得好为老师教学如虎添翼,但同时要防止运用不好而达不到效果。”
贺州市钟山县教研室小学语文组评委吴志坚总结道:“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不错的。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内容,为课程创设教学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了视野。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培训学生的思维习惯,还极大的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三通两平台”工程进展顺利,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也不断创新。自治区教育厅也印发了《广西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从五大方面,对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要求。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和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教师交流,取长补短,掌握更多的教学信息和技能,让广大师生、教育管理者进一步开拓视野,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让高效课堂更高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2015-07-14 00:00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
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
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
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暨应用pad、电子白板教学展示课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从10月23日开始,利用三个上午,进行了应用pad、电子白板教学展示课。宗旨是充分运用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pad、华乐思应用软件,使师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是每个年组推荐1——2节,集体备课,之后展示、参赛。下面,就针对这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参与情况:
共有8位教师参与讲课,分别是一年组陈磊老师、二年组郭艳秋老师、三年组王丛老师、翟丽丽老师、四年组于春艳老师、五年组马丽娟老师、六年组孙雪老师。之后胡嘉茵老师准备了一节应用媒体的
音乐课。这8位教师,从学校的角度要给予表扬,她们勇于承担重任。对我们学校来说,是先吃螃蟹的人。这几位老师都很重视这次活动,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钻研电子白板、pad的应用方法,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们也是先受益的人。先尝试,先做,也就先会应用。应用这样的先进、优质资源,大势所趋,好多学校都已普及。今后我们也要全校铺开。
还要表扬各学年组老师,尤其是组长,积极组织,我知道的有几个年组反复磨课,呈现出的与自身相比有很大提升的课。
在这里还要表扬两位信息教师,这阶段五楼综合教室的利用率很高,每次都要安装一体机及所需设备,他们能按要求保障了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听课情况:
这次活动,老师们听课也很好,因为涉及的是语文、数学学科,所以主要是语文、数学教师听课。表扬洪丽老师,找时间来听课。参与听课的共32位教师。共7节课,全程参与讲课和听课的有刘丹、马丽娟、于春艳、孙雪、付佳、杨海燕、陆晓杰、邵红霞。听课在6节、5节的有王丛、崔清泉、宫立英、曹国莉、陈磊、王辉、陈颖、于海英、孟娜、刘玉颖、田蜜。其余的班主任有的是因为年级低没有科任课,可以理解。总体来看,大家还是很虚心,学习氛围还是很浓。
三、授课情况:
主题鲜明,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