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况课件整理(1-8讲) 下载本文

关于假说的证伪

? 模式 如果H,那么I 非I

————— 所以,非H

? 确定性 逻辑上具有必然性,属演绎推理。

? 复杂性 当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一致时,要考虑两种情况:观察实验结果是

否正确;辅助性假说是否正确。

什么是判决性实验?

? 如果关于同一问题存在着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已有的证据并非有利于其中的一个

而不利于另一个,即这些证据不足以决定这两个假说孰是孰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设置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分别推出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假说、接受哪个假说。这样的实验就是判决性实验。

(一)假说评价的经验标准

? 一个假说是否可以被接受,可接受的程度有多高,不仅要看它有没有获得经验事实

证据的支持,还要看支持它的事实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 在数量方面,支持一个假说的经验证据越多,假说的确证度也就越高。

? 在质量方面,要考虑证据的多样性、精确性和新颖性。确证证据越是多样广泛,越

是精确,越是新颖,对假说的支持就越强。

(二)假说评价的功能标准

? 科学理论具有解释和预见两种功能,它不仅能解释已知的自然现象,还能预见一些

目前尚未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评价一个假说的优劣,除了要看证据支持程度之外,还要看它的解释力和预见力的大小。如果一个假说比另一个假说解释、预言了更多的东西,即使它的预言尚未得到确证,它也会比另一个假说更可接受。

(三)假说评价的结构标准

? 科学假说评价的结构标准要求理论内部具有简单性和逻辑自洽性。简单性是指科学

理论体系内所包含的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定应该尽可能地少,它要求以简单的逻辑形式反映尽可能多的理论内容。公理系统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 逻辑自洽性是指科学理论内部的无矛盾性,即要求理论自身能自圆其说,不允许在

同一理论内部存在自相矛盾的命题。

简单性原则何以重要?

? 它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 它具有更大的可否证性。 ? 它是一个美学原则。

- 40 -

? 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科学理论对自然界的正确摹写。

案例:一个不自洽的理论——燃素说

在化学发展史上,燃素说曾经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化学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燃烧是物体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元素即燃素的过程。这个核心假定可以解释木头燃烧后得到的灰烬比木头轻的现象。但是后来人们发现,金属煅烧后形成的煅灰却比煅烧前的金属重。于是燃素论者提出一个新的辅助性假设,即燃素具有负重量。这就出现了矛盾:同一种燃素,在木头中具有正重量,而在金属中却具有负重量。这种不自洽的理论观点,反映了燃素说的严重缺陷。

(四)假说评价的背景标准

? 一个新假说应与已经得到确证并且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相一致。如果一个假说与

这些背景知识相容,并且得到这些背景知识的有力支持,它的可接受程度就会大些;相反,如果某个假说与这些背景知识不协调,它的可接受程度就会差些。

? 所谓与背景知识协调或与背景知识相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它或者包含了背景知

识,或者为背景知识所蕴涵。

案例分析: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牛顿力学

? 牛顿力学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量子力学研究微观客体的高速运动,相对论研

究宇观物体的高速运动。据此,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又可看作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反过来说,可以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牛顿力学在高速运动领域和微观世界领域的拓展。因而它们之间是相容的关系。

本讲主要参考书:

⑴《自然辩证法概论》(黄顺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章。 ⑵《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轮》(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七章(第一、二,三节) ⑶《科学哲学》(周林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第二节)

第七讲 技术的本质与价值

本讲内容

? 技术的本质(3—4)

?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5—6) ? 技术的功能(7—8) ? 技术的价值(9—11)

? 高技术及其价值(12—14)

- 41 -

? 技术“双刃剑”(15)

对技术概念的种种理解

? 技术是各种劳动手段的总和。 ?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 技术是物。 ? 技术是知识。

? 技术是人的一种活动。

? 技术是人类一切有效的活动。

? 技术是人类强化自身能力的有效手段。

技术的一般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 技术与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 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性质不同。 ? 技术与科学追求的目标不同。 ? 技术与科学的基本矛盾不同。 ? 技术与科学的思维方式不同。 ? 技术与科学的成果形式不同。 ? 技术与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 ? 技术与科学的生产力形态不同。

? 技术与科学的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不同。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 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的进一步实现。 ? 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会研究技术提出的问题,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也会研究科学提出的问题,应用一定的科学知识。

? 现代科学与技术日趋一体化。科学日趋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

人类身体的局限——技术产生的基本前提

? 人的体力不足,绝对体力比不过大象,相对体力比不过蚂蚁。

- 42 -

? 人体容易疲劳,有疼痛感觉,容易受到伤害。

? 人体的活动是由人的神经器官控制的,但这种控制是模糊的,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不规范性。

? 人的感觉器官只能获得一部分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也具有很高的模糊性和相对性。

超越人体的局限性——工具对人体的取代与优化

人类在物质创造活动中,逐步实现了两种取代——用人造物取代天然物和用人造物取代人自身。这两种取代都始于模仿,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超越,使人造物的功能不断提高。生活用具是第一种取代的产物,生产工具是第二种取代的产物。这两种人造物都是技术物,这两种取代都是通过技术实现的。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具的功能大大超过了人的劳动器官的功能。

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在英国,1785年蒸汽机用于棉纺工业,1789年用于棉织工业,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力。1830年,一个女工操作用蒸汽机推动的纺纱机,纺出的棉纱数等于过去300名女工用手工纺出的棉纱。1780年英国棉花的消费量事550万磅,第二年就翻了一番。1800年增为5200万磅,1835年为31800万磅,1845年为59200万磅,1865年增长了00倍以上。 ?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特别是采矿业的发展,铁的产量在10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00倍,机器制造业因此而诞生并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马克思的评价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

技术推动社会变革

? 19世纪中叶,当西欧沿海资本主义有了相当发展的时候,奥地利却仍然是个封建专制的君主国。奥地利位于欧洲腹地,阿尔卑斯山和波希米亚山脉妨碍了当时奥地利同西欧沿海各国的联系,使得封建势力还能在相对封闭的奥地利苟延残喘。面对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迅猛发展,奥地利皇帝曾颇为得意地说:“我和梅特涅还支持得住。”确实,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和七月风暴,奥地利君主国都挺过来了。可是,当蒸汽机穿过了波希米亚的悬崖峭壁,终于闯进了奥地利时,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根基就土崩瓦解了。英国的变革在奥地利得到了重演: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厂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工厂手工业者变成了无产阶级,在小市民中产生了资本家,工业的比重上升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了,封建关系要被取消

-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