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赢得先机,变革方能言胜
6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与德、日、意法西斯势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旷世搏杀、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一场战火遍及三大洲、四大洋的陆地、天空和海洋,61个国家20亿人卷入战争、1.1亿人直接参战,总共2200多万军人和5000多万平民死亡,经济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几十年来,人们从历史、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反思、分析、总结,可谓见仁见智。其中既有沉痛的教训也有制胜的经验,许多真知灼见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战争往事。姑且抛开在政治、历史、人文层面的论争,思考一下武器装备、军事思想与战争制胜之间的关系,仍有颇多感悟。其中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战争制胜的强烈需求加速了新技术和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进程,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全新的观念紧紧抓住契机、把握主动,依托新技术和新型武器装备催生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新的战法,则是战争制胜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科技在战争需求的牵引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型武器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俄、美、英、
德、日等参战双方主要国家,竞相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发展新技术、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战场的周期大为缩短。随着冶金技术、内燃机技术、造船技术、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无线电技术、水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核物理技术的重大突破,坦克、飞机、航空母舰、潜艇等一大批新型主战武器首次成为战争的主角,雷达、声呐等技术装备大量投入实战。在战争后期,导弹和原子弹也开始走上战场。以机械化为特征的钢铁和速度的对抗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单纯人力和火力的对抗,使战争的面貌彻底改观。
率先洞察到上述趋势、把握变革机遇、采取创新行动,就能够在战场上抢得先机。下面的几个例子很说明问题。 一个例子是坦克集群的运用。坦克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发明、使用的。但直到二战前,英、法的主流军事家都只把坦克当作步兵、骑兵的辅助性进攻武器。德国却敏锐地看到这一新型武器对改变传统陆军作战模式的巨大作用,摈弃了主要依托堡垒和堑壕向前推进、骑兵实施机动作战的传统战法,开创性地将坦克作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德军大量集中使用坦克,组成强大的机械化兵团,通过不停顿的进攻作战,以“闪电”般的速度对敌防御纵深实施突击。于是在战争初期,德军在欧洲战场屡屡得手、猖狂一时,仅1个月就打败了陆军数量占欧洲第二的波兰,轻松击
破了法国多年苦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在苏、德基辅会战中,代表传统机动兵力的苏联布琼尼骑兵军团与新兴的德国坦克兵团大碰撞。信奉“骑兵决定一切”的布琼尼元帅,最终只能眼看着德国装甲集群在第聂伯河岸隆隆压过成千上万匹战马的尸骸,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苏军在认真总结血的教训的基础上,加快了军事科技的创新和军事思想的变革,坦克的数量和质量逐步超过德军;并以坦克对坦克,开创了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战役进攻样式。最终在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苏军使德军装甲集团受到沉重打击,彻底扭转了战场态势,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另一个例子是雷达和电子对抗的运用。英国利用无线电定位技术研发了雷达,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套“本土链”对空预警监视雷达网。通过对空中态势的准确掌握,英国空军及时引导歼击机拦截德国机群,以劣势兵力战胜了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德国空军,取得了英吉利海峡大空战的胜利,迫使德国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同时,英军还利用刚刚发明的箔条干扰技术,首次采用了电子对抗新战法,掩护盟军空军突破德军防空网,成功轰炸了德国工业重镇汉堡,大大鼓舞了盟国军民的士气。
还有一个例子是航母编队和潜艇的运用。在海战场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大舰巨炮主义”,拥有近百门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曾是不可动摇的“海上霸主”。虽然航空母舰
已崭露头角,但在二战之前只是担负一般海上作战任务。直到1941年,先一步悟出航空母舰真正价值的日本海军,以6艘航空母舰为主力偷袭珍珠港,击沉“亚利桑那”号等多艘战列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一举改变了海上作战的传统样式。也许是历史的机缘巧合,美海军的航空母舰当时不在港内,得以保留了有生力量,这才有了后来的中途岛海战胜利。随即醒悟的美国以航空母舰编队为主力,在太平洋战区的广阔海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海战,逐步掌握了制海权,并彻底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到二战结束时,仅美、英两国就已拥有航空母舰142艘。从此,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了海战场的新主宰。而在大西洋海域,德国率先发挥了潜艇的巨大威力,采用“狼群”战术对盟国海上运输线实行绞杀战,给盟军造成巨大损失。战争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各种大、中型水面舰艇300余艘,运输船、商船5000余艘,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杀手。
透过历史的星空,我们清楚地看到,技术的突破和推动不仅带来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更新,同时引发了军事思想和战法的创新和变革,参战各国变革与变革的较量、创新与创新的比拼,贯穿于战争始终。谁能更准确地把握军事科技的发展方向,谁能以更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契机,谁能在变革创新的道路上走的更快,谁就更有可能抢占制胜的先机。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国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