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学习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探究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学生产生了懈怠情绪,探究很难深入下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联系没有被打通,学生没有入情入境,故不能入心入耳,教学活动只能在低水平盘旋或停滞不前,这时候,设计精巧的学习活动往往会有提振精神、点燃热情的作用,它可以叩击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就要求老师先要“沉入”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想清楚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在活动创设的情境中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教学应当检验学生知其然的状况,并以适宜的方式帮助不知其然者知其然,知其然者能知其所以然。”对于阅读教学,古人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帮助上,通常的做法是以自己的审美状态和体验指向,示意学生“美”在此处,暗引学生提高感悟水平。我们不妨效仿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细读凝结情感,富含蕴意的语言上,做到方法得当,点石成金,突破情感障碍,化解疑惑,助推审美。
笔者在上《老王》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学生对此处提出疑问:“为什么这里不回答‘是’而要用‘住’呢?”这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情感障碍,如何突破呢?于是笔者从“家”这个字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后发现“有亲人一起居住”的地方才叫“家”。而文中的老王几乎无亲无故——从前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样的老王哪有家可言啊?这个“住”字揭示了老王悲苦的内心,少不更事的孩子们通过一个有效的学习活动,突破了情感障碍,终于能够体会到这样一个孤苦老人的内心世界。而学生的感悟力,也在体味关键字句中得到了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因此,还可以通过唤起美的想象,抓住美的形象,品味佳词妙句鉴赏语言的审美形式来提高学生在语文理解中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四)突现生活气息,语文活动贵在运用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离不开“现实生活”这块土壤,对教师来讲,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都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并体现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而语文学科中综合性实践活动恰恰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化、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它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
2013年湖州市教学研究论文评比参评论文 第 5 页 共 6 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凸显个性和发挥创造性。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探究的需要设计思路,沿着活动目标去探索、行进。
如笔者在组织《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大小选择学习活动:有的学生搜集整理诗文,有的自创小诗,有的朗读表演,有的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模拟长兴风景区的导游??整个过程运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活动结束后学生把自己的活动成果作了整理,如诗歌创作的学生把自己写的诗装订成了一本名为《土地之歌》的诗集。虽然许多同学的诗作尚显稚嫩,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并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其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施展了个性特长,智力因素也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基于“任务实现”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活”要以“实”为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以“任务实现”为导向,无论活动的目的、路径及要达到的效果,都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有以“实”为基础的“活”才能带来学生思维的活跃;只有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才能构建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大出版社.2012.1 [2]蔡少军.《关于学为中心的浙江教学改革的思考》2012.12.20 [3]《路桥学科调研报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13.
[4]张丰.《课堂变革的萌芽与期待》[R].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2011.05.26 [5]张丰.《课堂教学改革的江南style》[R].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2013.05.10
2013年湖州市教学研究论文评比参评论文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