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特点及原因 下载本文

青少年情绪特点及原因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天性使年轻人激动,就像酒让酒鬼兴奋一样。”卢梭对青春期做过类似的描述:“如同风暴雨到来前波涛的咆哮,激情的积蓄将预示着喧嚣的迸发。”也许他们没有对青少年情绪做过系统研究,但历经千年他们所描述的人类在青春期的表现在现在看来依然如旧。青春期是个人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青春期的个体在生理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些生理上的巨变也预示着心理上的巨变,因此少年时期的个体在情绪上也正经历着与以往乃至将来完全不同的变化。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人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常以客观的具体的言语、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情绪的产生既与客观现实即人所处的环境有关,又与个体的需要有关,也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关。在青春期,青少年相对于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是更为长久的发展阶段,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青少年有比以前更多的社会交往,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技能的提高,青少年的情绪由强烈的外部表现逐步转变为较为稳定的内心体验,情绪的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内在文饰性转变,情绪时间逐渐增长,出现心境化的趋势,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在考察青春期儿童情绪状态的日常变化的研究(拉森)(经验取样法)发现,青春期的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总体来说青少年的情绪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极端性和波动性

青少年的情绪易于出现强烈的极端性,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是过度的伤感、气愤、绝望,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情绪(动荡)的时期,情绪一般在两种极端性情绪之间迅速转化,他们的情绪常常表现得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平静时而急躁,呈现很大的波动性特点。 2、反差性与封闭性

青少年的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有时并不都是一致的,这是由于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使得他们逐渐具备了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而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形成情绪的反差性。他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对象能加以控制和封闭,在外显表情上不予表露。青少年作为社会中最富活力的敏感群体,对情绪和情感隐私的保护意识最强烈,其中认知的不协调和寻求新体验与理智监控之间的矛盾,以及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在拥有过深隐私的人身上体现尤为显著。 3、延续性与感染性

青少年的情绪更多的是以“心境”状态出现,即一种比较持久、平稳、微弱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由于个人的情绪极易受他人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由于情绪之间的相互感染的特点,使得先发情绪体验对后发情绪过程存在着重大的影响。有时个体情绪可以演变为集体情绪从而产生互动效应。 4、冲动性和爆发性

青少年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因为青少年对社会与人生已具备初步的认识到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念与理想,对符合自己信念和理想的要求或行为容易迅速地表现出热烈的和积极的情绪, 遇到阻碍时又会迅速表现出否定的情绪。波动中有时

甚至会发生盲目的冲动和狂热地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事情。同时,因为青少年的各种社会性需求的期望很大,渴求愿望迅速实现,因而他们的情绪常常与爆发性相连,并且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界强烈刺激情绪就会突然爆发,正如所罗门说的“构成情感的判断发生在思考之前,无须事先深思熟虑就会自动产生。”

决定青少年期情绪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的多方面的。生理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所以青少年的生理变化自然是其情绪变化的首要影响因素。青少年期的个体生理发育迅速,具体表现为:身体成长加速(身高快速增长、体重迅速增加);生理机能发育加速(肌肉和脂肪发生变化、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 但心理水平还处在发展之中的特定时期。来自神经成像的证据表明,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不论是面对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其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皮层下边缘系统的活动都更加强烈,而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功能却尚未完善(额叶区设计人的推理和计划功能)。这使得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并且他们的情绪常常起伏不定,显得狂躁与骚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情绪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激动、兴奋抑或是泄气、消沉,而且非常不稳定,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另一方面,随着他们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就会产生较强的自我意识,具备一定的反省自身弱点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可以说多数青少年在发生不适应的情绪反应时,能够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产生该情绪的原因并加以遏制。但由于个体需要, 特别是不现实的需要与所处环境相冲突时,他们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情绪失控。青春期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过速发展,自主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有很大提高。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独立生活,希望社会承认并相信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由于受社会经验和认识习惯的局限,还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明显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与迅速发展的独立性并存的特点,常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绪冲突。青少年期飞速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情绪波动起了更主要的作用。青少年开始能由表及里地思考威胁自己将来生存与发展的长远性问题,不仅是青少年经历某一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压力,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如何体验和看待这些变化导致了情绪波动。

当然除了从传统的生理及认知方面来理解青少年情绪特点外,近些年在理解情绪问题上有了些新的研究视点,如具身认知和社会文化观点等。具身理论学派在解释情绪时认为,传统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心理的操作同肢体的运作是完全剥离的,肢体仅仅是由头脑(或称为“中央系统”)中的抽象符号所发出指令的输出设备。这里所涉及的“肢体”是除去大脑的身体其他部分。具身学派提出了肢体在解释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为人的认知活动源自温软的肉身而不是冰冷的机器,自然会受到脑的、生理的、神经的、以及身体的约束。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或心智是深植于人的身体结构和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的,简单而言,具身性就是体验性。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的知觉和感受是会影响情绪状态的。社会文化观点多从文化差异来解释不同文化下的青少年情绪差异的原因,在集体主义文化下,青春期的个体在学校或者社交活动中有强烈的集体统一感,这会压抑个体独特性,从而使得情绪会表现得有一定的内隐性;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下,青春期个体强调个性的多样,因此情绪的表现也会显得多样和更为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