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下载本文

武邑中学2017-2019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语文试卷

2019.2

温馨提示:

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试题共9页,共22题,共150分钟。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电视剧《大军师马懿之军师联盟》因各种原因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调侃,《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成了“妻管严”,和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大多围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边界问题上:是遵照历史多一点,还是创作者的想象多一点?当艺术想象与历史记载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②不必追根溯源,以国内影视剧常拍常新的热门题材“三国”为例,该题材的影视剧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却往往背负着“不尊重历史”的罪名。其实,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积淀而成,本就是对历史的演义,其中诸多描述早已和《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相去甚远,是否遵照历史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③关于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对此,郭沫若、吴晗等前辈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郭沫若曾指出,历史剧的创作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历史作家应该是历史研究的权威,但历史剧创作又不等同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而历史剧创作是实事求似,毕竟,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吴晗则指出,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④再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例,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一段描述:吕不韦看到质子子楚,称他奇货可居,认为子楚很有利用价值。如果从常识和逻辑来判断,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吕不韦是不是真说了这句话,但司马迁将此写入《史记》,非但不会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更是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吕不韦商人出身的特质。

⑤以历史为题材,首先要尊重历史,拒绝瞎编乱造。汉朝人吃红薯、唐朝人啃玉米这样的笑话,

·1·

自然要尽力避免,但最要紧的是价值观不能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要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得以展现。历史细节上的小问题可以修改、弥补,但创作者秉持的观念,既要敬畏历史的真实,也不能缺少拥抱当今时代的胸怀。

⑥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历史的撷取应是创造性的,拒绝瞎编乱造的同时,也不能束缚住创作的手脚。参照正史刻板地创作,只能沦为缺乏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与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不如探讨人物的性格是否饱满;与其纠结于正正史和野史的差别,不如关注剧情的推进是否符合逻辑。由此,方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选自肖家鑫《历史剧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竟是“妻管严”,因而是瞎编乱

造的败笔。

B.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逻辑,即艺术想

象无可非议。

C.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在塑造吕不韦这一人物时白璧微瑕,但这并不影响历史记

载的真实性。

D.历史剧的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应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共同遵循

的理想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符合逻辑、人物

性格饱满即为佳作。

B.文章围绕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历史剧创作把握好“不虚” 与

“不拘”的辩证关系。

C.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第四段则运用了类比法进行论证刚述历

史剧创作的原则。

D.最后两段是文章的结论,作者指出,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拘泥历史,

应有自己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剧作家被正史束缚创作的手脚,那么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会成为没有艺术趣味的

枯燥“记录”。

B.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背负起“不尊重

历史”的罪名。

C.只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实事求似”,创造性地运用史实,历史剧才能抵达“诗比

·2·

历史更真实”。

D.历史剧作者应乘持既敬畏历史真实又不纠结细节问题的创作观念,妥善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

术想象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