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中期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绪论

石油地质学是探索油气生成理论、油气运聚条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新兴学科,是矿床学的分支学科。

第一章 油气水的成分与性质

第1节 原油的成分与性质

石油: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

混合物。

一、原油的化学成分 (一)、原油的元素组成(自学) 主要元素:C、H、O、S、N

微量元素V(钒)/Ni(镍)比值:海相原油含钒高,V/Ni比高,陆相原油含镍高,V/Ni低(但盐湖相除外)。

腐泥质含钒高,绿色植物的腐殖质含镍高。 (二)、石油的烃类组成

1.烷烃(脂肪族烃、石蜡烃、直链烃):CnH2n+2,SPT标准温压条件,293OK,0.101MPa)条件下,C1-C4为气态,C5-C15为液态,C15以上为固态。烷烃属于饱和烃。 2.环烷烃:属于饱和烃,有单环(CnH2n),双环(CnH2n-2),三环(CnH2n-4)及多环。石油中多为五员环和六员环。

3.芳香烃:具有苯环的化合物。有单环,多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苯环)和稠环(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共用相连的C原子)

(三) 、石油的非烃组成:主要是O、S、N的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大于2%的称高硫石油

2%——0.5%的称含硫石油 小于0.5%的称低硫石油 高含硫原油多产至碳酸盐地层和膏盐地层

2.含氮化合物:最具研究意义的是金属卟啉化合物(钒卟啉和镍卟啉),它们存在于动物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中。被认为是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之一。

意义:海相生油岩和原油以钒卟啉为主,陆相生油岩和石油以镍卟啉为主。 3.含氧化合物:主要是石油酸(环烷酸、脂肪酸、酚等)及醛、酮等。 (四)、石油的馏份

石油的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五)、 石油的组分

它是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 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 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 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二、原油的分类

该分类主要是依据原油中各烃类的含量比例关系,以烷烃(石蜡烃) ,环烷烃,芳烃+S、N、O化合物三个参数作为三个端元,采用三角图解来划分原油类型。注意该方案中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

组分含量 %

原油类型

含硫量 %

S>50 P>N且P>40 石蜡型原油 <0.5

AA<50 P≤N且P≤40 石蜡─环烷型原油

N>P且N>40 环烷型原油

S≤50 P>10 芳香─中间型原油 >0.5

AA≥50 P≤10 N<25 芳香─沥青型原油

N≥25 芳香─环烷型原油 一般小于1.0

注:S─饱和烃;AA─芳香烃+非烃+沥青质; P─石蜡烃; N─环烷烃。

三、海相与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石油类型、含蜡量、含硫量、钒、镍含量与比值和碳稳定同位素的分布 1.原油类型

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石油的25-70%,芳烃占总烃的

25-60%。

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饱和烃占石油60-90%,芳烃占总烃的10-20%。 2.含蜡量。含蜡量高是陆相石油的基本特征之一,高蜡石油都产于陆相环境中,海相石油含蜡量均小于5%,一般仅0.5-3。

3.含硫量。海相石油一般为高硫石油,而陆相石油一般为低硫石油。含硫量主要与蒸发盐或碳酸盐母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盐度)有关。

4.钒镍比值。海相石油中钒、镍含量高,且V/Ni>1;而陆相石油中钒、镍含量较低,且V/Ni<1。此外,钒、镍主要存在于卟啉类化合物中,海相石油富含钒卟啉,而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 5.碳同位素。第三系海相石油δ13C值一般大于-27‰,而陆相石油的δ13C值一般小于-29‰。不同时代海、陆相石油δ13C值可有一定幅度的变化,但两者的差别仍是基本的。

第2节 原油的物理性质

1.颜色:在透射光下石油的颜色可以呈淡黄、褐黄、深褐、淡红、棕色、黑绿色及黑色等色。原油颜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其含量愈高,则颜色愈深。 2.相对密度:指原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2930K,0.101MPa)

以40C温度下的水的密度为基准,原油可以进一步分类: 密度大于1t/m3为超重原油; 密度1—0.92t/m3为重质原油; 密度0.87—0.92t/m3为中质原油; 密度小于0.87t/m3为轻质原油。

3.粘度:反映流体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内摩擦力的大小。

石油粘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小分子的烷烃、环烷烃含量高,粘度就低;而石蜡、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就高。石油粘度随温度升高、溶解气量增加而降低。因此,地下石油的粘度常低于地表。在地下1,500-1,700m处,石油的粘度通常仅为地表的一半。 4.溶解性。当压力不变时,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芳香烃更明显。但随含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变小。当水中饱和CO2和烃气时,石油的溶解度将明显增加。

5.原油的凝固与液化。石油的凝固点与粘度和重质石蜡的含量有关,尤其与后者关系密切。 6.蒸发与挥发:指在常温常压下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 7.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 石油中只有不饱和烃及衍生物具有荧光性。芳烃呈天蓝色,胶质为黄色,沥青质为褐色。

8.旋光性:大多数石油都具有旋光性,即原油通过偏振光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旋光性可以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9.导电性。原油及其产品具有极高的电阻率。 10.热值。

相对密度在0.7-0.8kg/l的原油为44.5-47MJ/kg; 相对密度为0.8-0.9kg/l的原油为43-44.5MJ/kg; 相对密度为0.9-0.95kg/l的原油为42-43MJ/kg。

第3节 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

油田水:广义上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上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一、油田水的化学成分

1.主要的离子:Na+ 、 K+ 、Ca2+、Mg2+、H+、Fe2+、Cl-、SO42-、CO32-、HCO3- 2.有机组分:环烷酸、酚、苯、有机碳等。但大多数有机组分以有机盐的形式存在而易溶于

水,是水化学找油的标志。

3.水中的气体组分:主要是甲烷和CO2。 二、油田水的存在形式

1)吸附水:呈薄膜状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在一般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运动。

2)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只有当作用于水的力超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 3)自由水: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 根据水与油、气的相对位置关系

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 相接触,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 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

三、油田水的来源: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成岩水 四、油田水的分类

大陆水含盐度低(一般小于500mg/l),其化学组成具有HCO3->SO42->Cl-,Ca2+>Na+<Mg2+的相互关系,且Na+>Cl-,Na+/Cl-(当量比)>1。

海水的含盐度较高(一般约为35,000mg/l),其化学组成具有Cl->SO42->HCO3-,Na+>Mg2+<Ca2+,且Cl->Na+,Na+/Cl-(当量比)<1的特点。

大陆淡水中以重碳酸钙占优势,并含有硫酸钠;而海水中不存在硫酸钠 。 苏林四个基本类型

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NaHCO3)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Na2SO4水型:属于地表或近地表的水型。若在油气剖面上出现,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替

频繁,是封闭差的表现,对油气的保存不利。

NaHCO3水型:是典型的地表水水型,但油田水中亦见此水型(如大庆油田有此水型)。 但其特征是有H2S存在,对油气的保存有利。

MgCl2水型:是海水环境的典型代表。此水型说明油田水是古海水,显然对保存有利。 CaCl2水型:代表水交替完全停止的封闭环境水型,对油气保存有利。四川的许多Z、C、P、T气藏为此水型

五、水与油气运移、聚集及破坏 1.与油气运移,水的浮力、水动力

2.水对油气的破坏作用于,水的冲洗作用、水中细菌的破坏作用

第4节 碳、氢、氧、硫、氮同位素

一、 稳定同位素基础知识

1.同位素概念:所谓同位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而原子量不同的元素。 稳定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不会自发地改变的同位素 δ值的定义为:

(C13/C12)样品?(C12/C13)标准?C??1000 1213(C/C)标准13二、油气中的稳定同位素

1)海相原油的δ13C值要高些,大致在-27 ‰到-22 ‰ ;陆相原油的δ13C值偏低,一般为-29 ‰到-33 ‰ 。2)油源对比:同源,碳同位素相同。3).阐明油气成熟情况:随着有机质演化程度加深,干酪根的C13相对富集(C12-C12键比C12-C13、C13-C13键更易断裂),δ13C增大4)判断油气运移:沿运移方向,C13递减(因石油中的轻质组分相对增加)5)天然气:扩散运移,C13减少;载体运移,C13富集;溶解运移;C13富集 若δ13CCO2>-10‰,绝大多数是属无机成因的CO2; 若δ13CCO2≥-8‰则都是无机成因的CO2。 2.H同位素 3. 硫同位素 4. 氧同位素 5. 氮同位素

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1节 油气成因理论发展

“石油地质构造的基本要素:生、储、盖”;1941年潘钟祥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有机成因论的基本思想:认为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石油总是与生物化石相伴生 现象: 与煤的分布及其相似

绝大部分产自沉积盆地 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油。

地化证据:现代沉积物的观察,有机物能转化成油气。 石油中具有有机质的“指纹”,如蜡质、卟、啉、甾烷等的存在。 碳同位素特征与有机物类似,与无机物的碳有很大差别。

第2节 油气生成物质基础

一、影响有机质多寡的因素:温度、环境、矿物质等。 形成石油的潜在母源物质的基础分子有四类: (1)脂类:主要是脂肪、油和蜡质。如硬脂酸(C17H35COOCH)、硬脂酸钠(C17H35CO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