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环境中。 二)、种群分布格局(spatial pattern)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
种群的分布格局可分为三类:① 均匀型(uniform distribution ); ② 随机型(random distribution );③ 成群型(clumped distribution) 计算方法:
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 为含x个体样方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大尺度上的种群分布格局 ——种群存在于异质性景观中 自然界中地域广大又完全一样的同质栖息地是不存在的。
大多数种群被分成许多亚种群(subpopulation),分布在大小不等的适宜栖息地内,亚种群之间被不利的栖息地隔离,形成区域上的斑块分布。
个体在栖息地(斑块)之间能否移动对亚种群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差异十分重要。 斑块分布格局形成了三种种群模型 1、集合种群模型(metapopulation model )
在一定的地域内,由若干相邻的、(半)隔离的,又有一定功能联系(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的局域种群(斑块)组成的集合体。
斑块(patches)间偶尔发生交流,间隔栖息地是亚种群个体之间移动的障碍。 集合种群的灭绝风险
1)同一斑块种群在不同年度内不灭绝概率
Pe 种群局部灭绝的概率 (1年)P= 1-Pe
0 均匀分布 S2/m= 1 随机分布 〉1 成群分布 fx?m?N (fx)??(?fx)/N??S?222 N?1(2年)P2=(1-Pe)(1-Pe)=(1-Pe)2 (n年)Pn=(1-Pe)n
2)不同斑块种群在同一年内不灭绝概率
(2斑块) P2=1-(Pe)(Pe)=1-(Pe)2 (x斑块) Px=1-(Pe)x
例:假定某种群灭绝的概率: Pe =70% 同一斑块种群生存的概率
? 1年内种群生存的概率=1-70%=30% ? 2年内种群生存的概率=(1-70%)(1-70%)=9% ? 5年内种群生存的概率=(1-70%)5=0.2% 不同斑块种群至少有一个生存的概率
? 2个斑块种群在1年内生存的概率=1-(70%)(70%)=51% ? 5个斑块种群在1年内生存的概率=1-(70%)5=83.2% 随着斑块数量增加,区域种群存活概率增加
2、源-汇模型(source-sink model ):
源种群:资源丰富的斑块会产生多于种群补充所需后代的数量,多余的后代会迁往其它斑块。
汇种群:栖息地资源条件较差的斑块,种群是依靠外来个体的迁入而维持。 种群源-汇动态模型
? df/dt=I-E
? f:斑块被种群实际占有的百分数 ? I:种群迁入率 ? E:种群灭绝率 ? df/dt= Pi (1-f)- Pe f
? I=Pi (1-f),Pi:局部定居概率 ? E=Pe f
? df/dt=0 → I=E,所有被占斑块的迁入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扩增停止,此时已被占
有的斑块数用 f 表示
3、景观模型(landscape model )
比集合模型更进一步,它考虑了栖息地内质量差异的效应。
4、集合种群的特点和意义:
? 集合种群是了解破碎生境中物种动态的重要生态学工具。 ? 斑块数量增加,区域种群存活概率增加 ? 亚种群越小,在特定时期灭绝的概率越大 ? 斑块大小与种群灭绝概率成负相关。
例如:在加州Channel群岛上,1917年-1968年的51年间,10种鸟从圣塔芭芭拉岛(面积3km2)消失,但在较大的圣克鲁兹岛(249km2)上,36种鸟中只有6种消失。
高迁移率可减弱斑块种群因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和种群灭绝的概率。
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一、 种群生活史的特征
一)定义: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二)6个主要特征——反映生物适应环境和提高竞争力 1、个体大小
? 动物越大,遭受捕食的风险越小 ? 生物越大,寿命越长
? 在特定的分类类群中,生物身体的大小常随着进化过程而表现出增大的趋势
(Cope’s law)
? 体重是100克的动物生殖力最大 2、动物的变态现象
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生理和生态方面所经历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化。 3、物种的滞育和休眠 4、衰老和死亡
5、繁殖: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孢子生殖 和营养繁殖),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 繁殖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密切,是生活史中的核心问题。 1、 迁移或扩散
意义:种群间的个体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扩大种群分布区。
二、 繁殖成效(Reproductive Effort) 一)繁殖价值
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 现时繁殖价值(Present r.v.):当年生育力
? 剩余繁殖价值(Residual r.v. ):以后的余生中繁殖的期望值 繁殖价值的解释
? 生物一生能繁殖多少子代?不同生活阶段或年龄级产生子代将对种族的发展有怎样的
贡献?
? 由于更有效的繁殖将对物种延续的贡献更大,所以,自然选择总是要保存那些生活史
中有较高繁殖价值的个体。 二)亲本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
生物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亲本投资 类型:
? 有抚育习性的生物:
? 子代数量少,抚育能量投资大,存活率较高; ? 子代数量多,抚育能量投资少,存活率较低。
? 不具抚育习性的生物:
? 子代个体较小,数量较多; ? 子代个体较大,数量较少。
三) 繁殖成本(Reproductive Costs)
生物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分配原理(Principle of allocation):生物生活史的各个生命环节(如维持生命、生长和繁殖等)都要分享有限的资源,如果增加某一生命环节的能量分配,就必然要以减少其它环节能量分配为代价。
? 生物在繁殖和生存所投入的能量是权衡其适应性的二个基本要素,生物在生殖时间、生
殖力与存活之间、生长与生殖力之间作出权衡以适应环境,使它们利用这些资源时获得好的收益
? 各种形式的亲代投资和繁殖成本策略都是有效的, ? 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和种群在竞争中的生存、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