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份试卷合集)天津市南开中学2019年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下载本文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5题每小题3分,6-17每小题4分,共6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赠谥(shì) .B.旋涡(xuàn) .C.愧怍(zuò) .D.剔透(tì) .

虫豸(zhì) .稍息(shāo) .

户牖(yǒu) .粗糙(cāo) .

踮脚(diǎn) .

笤帚(tiáo) .

熨帖(yù) .

渑池(miǎn) .

园圃(pǔ) .肇造(zhào) .

涟漪(yī) .脑髓(suí)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退变为暴力行

动。

B.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

指。

C.故乡的田地里有很多鹤鹑。麦地里,豆地里,棉花地里,处处都有它们灰色的身影。鹤鹑飞不高,

也飞不远。起飞的时候,翅膀把空气振得蹭蹭作响。

D.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

照亮生命,敲打心悱,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据美国“自由灯塔”报道,在2月12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前数小时,两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挂

载核弹,抵近美太平洋关岛基地飞行。此新闻已被证实纯属骇人听闻。 ....

B.当他承受着命运给予他的生活的奔波与辛苦时,他没有自怨自艾。赛场上那句“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成了他自信人生的定场诗。

C.一大批有实力的歌手,由于缺少机会,没有为听众熟知。但可以肯定,他们只要坚持不懈,假以时

日,一定能成为明日黄花。 ....

D.虽然多数国人已是居者有其屋,但大家仍多忙于“挣钱”,唯恐钱不够用,既无安全感,又有危机

感,如此一来,便有了季孙之忧。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

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B.大力开展厕所革命,使洁净厕所覆盖全城,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是民

心所向,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欢迎。

C.这个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不靠评委摆噱头,而是着力于回到纯粹的音乐本

质所带来的。

D.家风传统、亲情牵挂、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显示出反哺个人、软化社

会的强大魅力,而且并未因为现代浪潮的冲击而沉没。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 ①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②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的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④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⑤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A.③⑤①②④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⑤②④

D.③⑤①②④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们诚挚邀请贵公司来参加我公司年会,如蒙应允,请发来与会人员名单。 B.先生不远万里驾临寒舍,是令蓬荜生辉,他日有幸到贵府拜访,还望先生扫除而迎。 C.某新锐作家将他的新书赠给位老作家,说:“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批作,敬请海涵。” D.请大家针对昨天发生的事件发表看法,千万不要客气,有什么想法姑妄言之即可。 7.选出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国别史,为“十二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B.《论语》是孔子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了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在这部文集中,孔子

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

C.鲁儿,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祝福》选自《彷徨》。

D.高尔斯华绥,美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1932年,他的代表作品《福尔赛世家》因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而荣膺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A.左右欲刃相如 .

B.常以身翼蔽沛公 .

C.北虽貌敬 .

D.欲流之远者 .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容于远近 C.吾属今为之虏矣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如今人方为刀俎

10.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被相矣?——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

要做丞相呢?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

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北岸。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

么不同呢?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领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业协会对同行业价格的监督功能比较强:原料进价如何?成本支出如何?心中一清二楚。至于什

么样的货究竟卖什么样的价?也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

B.富贵可以追求,但必须坚守基本的准则。儒家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强调道义重于一切。

C.雅典奥运会,香港获得1枚银牌,多哈亚运会,香港获得6金、12银、10铜……从默默无闻到显

山露水,香港竞技体育走出了一条厚积薄发之路。

D.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重视“礼乐”。一方面建立如“礼”这样的制度,另一方面也采取像“乐”

这样的措施来教化人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用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泰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和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其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奏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古文观止·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B.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C.赵得其情则弗予 .

鼓:弹奏 摩:倒下 情:真实意图 绐:欺骗,欺诈

D.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为赵王击缻 .B.因跪请秦王 .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因人之力而敝之 .

是寡人之过也 .以旌其所为 .

C.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D.以明大王之失信 .

15.对上面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描述渑池之会上的斗争:秦王步步紧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运用

对比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蔺相如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