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女排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与成年女排运动员相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运动素质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国青年女排运动员在运动素质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和努力的距离。李宁,陈志强[13]对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在身高、体重、手高/身高、体重/身高和腹部皮褶方面具有显著性优势,这5项指标可以作为选材指标进行借鉴。沈雁冰,王燕[14]则从体能训练的身体机能视角出发,介绍了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训练方法,为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提供了实践指导。
2.3.2有关排球运动员的技能特征方面的研究
对于排球运动员的技能特征,目前也有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观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整体技能特征表现为发球技术速度化、低平化、弧度化,垫球技术实用化、经济化、多样化,传球技术速度化、合理化,扣球技术高效化、力量化,拦网技术高空化、手型经济化等特征[15]。侯春俤认为排球运动员的技能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跳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顾晓菁,鲁成旭研究指出,在垫球方面出现了速度较快、弧度低、失误较少多等特点,在接扣球方面,运动员表现出了防守意识强和控球范围较大等特点;在传球技术方面,运动员表现出技术娴熟、动作隐蔽、应变能力强、分球合理和传球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排球运动员的技能特征。
黄世伟[16]则是从对策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技能训练水平,指出要通过对运动员自觉性的培养,以及系统化、直观性的训练来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身体技能素质。
2.3.3有关排球运动员战术能力特征方面的研究
综合相关文献发现,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在战术能力特征上也具有相应的特点:进攻点多、平面与立体结合、战术变化多样、杀伤力高、牵制力强、体现出“快、灵、狠”等。这些特点也是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积累出来的。战术能力更多地实在临场的比赛中体现出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需要对运动员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如屈鹏[17]就从理论上谈排球战术意识的培养,这种战术意识体现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合理地运用
6
2 文献综述
技术和实现战术等能力。刘述亮[18]的研究发现了战术意识对于运动员比赛成绩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与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培养相一致。
2.3.4有关排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特征方面的研究
目前有关排球心理训练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者大多是从训练方法的视角研究排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特征。梁占歌[19]在研究中重点提出了模拟训练的方法,该训练方法对于调节比赛中的心理障碍,提高比赛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学者侧重于对比赛的某一阶段进行心理训练的研究,来指导运动员在特定的阶段进行心理训练。魏德样[20]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排球运动员的赛前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特定的心理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指导,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心理基础。
2.3.5有关排球运动员运动智能特征方面的研究
目前,也有部分研究者开始研究排球运动员的智能特征。张德林,赵伏生[21]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智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智能体系由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两部分组成。
而葛春林[22]则从认知心理学的范式入手,尝试分析优秀运动员在不同的认知情境、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为解释运动智力的结构,建立运动智力评估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目前有关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的研究结果来看,主要运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描述性统计等方法,研究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但是研究不不够系统、全面,往往只是某个方面能力的探讨,或是研究深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对排球竞技能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出排球竞技能力的因素特征。
7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女子优秀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女子优秀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构成因素等。
3.2 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网等电子资料库,并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图书馆,收集到了大量有关运动员竞技能力以及有关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方面的期刊、著作等资料。同时,还查阅了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等体育相关媒体的网站,收集了有关当前我国女子排球优秀运动员的相关信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3.2.2专家访谈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对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以及其因素等方面,主要与从排球训练的一线教练员和部分该专项理论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
3.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反映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等相关子能力的特征,确定相关因素指标。
本研究对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教练员以及湖北省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相关领导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人数25人,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