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园说明书 下载本文

1)台湾工业园项目依法进行环境评价,评价可行方可规划建设。 2)入园企业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3)建立环境检测网点和环境定期巡查制度,及时掌握环境动态、提供环保咨询、杜绝污染是件。

4)加强环保法规、政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水污染综合防治

1)鼓励水资源利用率高、污水排放量少的项目入园,从源头上减少水污染。 2)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产生量。

3)所有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均达到100%,鼓励中水回用。 (3)固体废弃物综合防治

1)提高工业固体废料的回收使用率,发展循环经济。 2)实行废弃物分类制度,提高综合利用率。

3)一般废弃物统筹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安相关部门要求集中处理堆存,废弃物处理率100%。建筑垃圾运至指定位置处理。

4)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减少白色污染。 (4)大气污染防治

1)引天然气入园,改善台湾工业园燃料结构,实施二氧化硫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容量。

2)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级制度,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技术性改造措施。

3)限时施工减少建筑施工扬尘污染。 4)建设好城市绿地,减少大气污染影响。

40

(5)噪声污染防治

1)工业企业内尽量减少高噪声设施使用,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隔离设施。

2)加强道路绿化,减少道路噪声。 3)应定时施工,减少施工噪声。 二、环境卫生规划 1.现状分析

台湾工业园内现有企业所产生的固体废渣均能回收利用,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点、定时收集运至湘潭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所产生的建筑拆迁垃圾在建设用地土地平整时倾倒在填方区就近处理。

2.规划原则

(1)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群众、清洁城市、造福人民”的卫生工作方针。

(2)坚持科学系统布局环卫设施,确保环境清洁。 3.规划目标

规划台湾工业园城市生活垃圾、特种垃圾、工业有害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100%,工业有害废弃物和特种垃圾的无害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达100%。台湾工业园道路清扫、工厂机械化清扫率达90%。

4.城市废弃物收运处置规划 (1)台湾工业园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按国家标准1.2kg/人.日计,台湾工业园的城市生活垃圾日产量为: 1.6万×1.2kg/人.日=19.2吨/日。 (2)台湾工业园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规划

1)台湾工业园生活垃圾全部实行上门袋装收集,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居

41

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单位垃圾全部实行计量收费清运,而后由垃圾中转站转运至垃圾处理厂。

2)垃圾处理采取高温堆肥以及综合利用处理方法。 (3)台湾工业园工业废物的收运处置

1)按一般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工业废弃物分类收集及处理。

2)对一般工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以致二次使用,危险固体废物进行无害清运处理。

(4)特殊垃圾和建筑垃圾都按环卫部门的指定处理。 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公共厕所规划

1)由于台湾工业园以工业为主,公厕主要布置在居住区、广场、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

2)设置数量

主要繁华街道按每300米-500米设一座公厕,一般街道每750米-1000米设一座。

居住区的公厕服务半径为300米-500米,按常住人口每2500-3000人设一座。

公厕的占地面积应大于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一般为30-40平方米。 (2)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规划 1)废弃箱的设置

交通干道上按每50-80米设废物箱,居住区主要道路按每100米设置,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根据人流密度具体设置。

2)垃圾转运站的设置

小型的垃圾转运站2.0-4.0 平方千米设置1个,台湾工业园共设3个,每

42

个转运站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为1.0-1.5千米。

垃圾站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占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

第十四章 综合防灾规划

一、防洪排涝规划 1.防洪规划 (1)现状概况

台湾工业园地面高程在44-66米之间,而台湾工业园所在的湘江段的历史最高水位为39.664米,历史最低水位为25.42米,多年平均水位为28.304米,最高与最低年平均水位之差为14.244米。

(2)规划标准

台湾工业园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台湾工业园内只有极少区低于100年一遇标准,因此台湾工业园的防洪主要由九华示范区的防洪堤来解决,防洪堤标高为44.9米。

2.排涝规划: (1)排涝标准

台湾工业园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 (2)排涝措施

示范区排涝首先应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合理划分排水分区,尽量减轻低洼区排水负担。

防涝措施选择尽量利用区内天然水面的调蓄削峰功能,减小排涝泵站规模。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保证城市排涝安全。

(3)排涝方案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