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雷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太华仕坑小学 吴幼英
教材分析:
《雷雨》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二课,课文用精炼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并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和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学
1
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体会文中的用词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新词。
2、课文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3、哪几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段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段写雷雨后的景物?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雷雨前的景象(第l-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出示课件) (3)指导朗读。
2.学习雷雨中的景象(第4-6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出示课件)看第一幅图,想象下雷雨时窗外情景。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
(4)指导朗读。
3.学习雷雨后的景象。(第7、8自然段)
(1)过度: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出示课件)孩子们,看一看都有哪些景物?你们觉得这些景物怎么样? (3)指导朗读。 4、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5、请孩子们找一找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物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 三、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刚刚下过一场雷雨一样?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真实的夏日雷雨图,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天气变化的日记。
板书设计:
前:乌云 蜘蛛 闪电 雷声
18雷 雨 中:下 大 小
后:太阳 彩虹
3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要想学生有文中所描绘的那种感知体验,我们必须要创设一定意境和氛围,才能让学生有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节课里,我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尽量做到先让学生直观感知后再理解其含义,让学生如同跟作者所看到的景色一样: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雷雨前满天乌云,一场大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感觉真实,不虚假,印象十分深刻。此外,我重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品读句子和词语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