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N—序列的长度即参数的个数 ④ 圈闭评价关联序计算 因为关联度不是唯一的,所以关联度本身的大小不是关键,而各关联度大小的排列顺序则更为重要,这就是关联序。在综合评价时采用最大隶属原则,确定评价结果及精度。
Rmax?maxi?r0i?
(2-10)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我们首先按照灰色关联分析的思想,建立了圈闭含油气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其指标列于表14中。针对各项指标,对研究区内T1及T2构造层圈闭含油气特征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其进行灰色关联系数、关联度计算,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在程序运行后给出每个圈闭与各个等级的关联度,取最大关联度的等级作为该圈闭的评价等级。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得到各圈闭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12和表2-13所示。
由于T1构造层(相当萨尔图油层中部)和T2构造层(扶杨油层顶部)圈闭聚油气的特点有所不同,扶杨油层主要油源为上覆青山口组源岩,为上生下储式组合,油气的存在受储集层的影响比较大,而萨葡高油层具有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两套源岩,其主要的含油气影响因素为圈闭条件,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对这两层圈闭需要用不同的权重来分别进行评价,详见表1-14所示。
(2)评价结果分析
松辽盆地北部T2构造层的57个圈闭中好圈闭45个,较好圈闭9个,差圈闭3个。从平面分布上来看(图1-65),含油气性好的圈闭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三肇凹陷、齐家古龙凹陷、绥化凹陷及龙虎泡大安阶地上。较好和差等级的圈闭则分布在呼兰隆起带、乾元构造带、黑鱼泡凹陷及泰康隆起带等地。总体的分布特征是有利含油气的地区围绕着主要烃源岩区分布,距油源较远的地区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松辽盆地北部T1构造层的32个圈闭中好圈闭17个,较好圈闭12个,差圈闭3个(图2-66)。从平面分布上来看,含油气性好的和较好的圈闭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齐家古龙凹陷及龙虎泡大安阶地上,泰康隆起带及西部超覆带上的圈闭含油气性较差。
第三章、运聚条件与评价
1.油气运移形式
根据油气势场理论,油气运移方向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而且油气总是沿着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方向(或者说是流体势梯度负方向)运移。按照流体(油、气)势等值线形状,可以将疏导层内油气侧向运移归结为三种形式(图2-67)。
(1)汇聚流运移形式
输导层中油气势能等值线几何形状为一楔形(内凹)控制的油气运移形式。这种形式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向一处汇聚收敛,即大面积的油气汇聚流运移,形成强大的油气运聚流。这种运移往往能克服地层的吸附,进行长距离的运移,遇到合适的圈闭就可形成油气藏(图2-67a)。
(2)发散流运移形式
运移期输导层内油气势能等值线几何形态为外凸状,油气势能等值线法线方向呈分散形态。它是一种小面积油气向大面积地区发散的运移形式(图2-67b)。这种运移型式必然使油气运移过程中浓度急剧减小,经不起地层的吸附等作用,往往油气运移距离也短,油气也很难聚集成藏。
(3)平行流运移形式
这种情况为油气运移期输导层油气势能等值线呈近似平行状所控制的油气运移形式,即
27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油气呈平行状向外运移(图1-67c),若油气源充足,遇到较好的圈闭也可以聚集成藏。
2.扶、杨油层流体势特征
扶、杨油层高势区主要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及三肇凹陷,但前者更高些,其分割槽基本上是长垣以西齐家—古龙凹陷的长轴线、长垣东的安达向斜和徐家围子向斜中心的连线,两条分割槽交会于黑鱼泡凹陷中心部位。分割槽两边的油气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或区域运移(图1-68)。
从大庆长垣以西的流体势场分布看,天然气主要以平行流和汇聚流形式进行运移,这对油气的聚集成藏是十分有利的,在西部地区的古构造发育地区及低势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阿拉新、白音诺勒、敖古拉、龙虎泡、杏西、高西等地区均为油气运聚较有利地区。西部斜坡的南部大安地区,油气呈发散型运移,不利于其聚集成藏。
大庆长垣相对于两侧的凹陷区为低势能区,流体运移型式以汇聚流和平行流为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长垣以东地区高势区主要集中于三肇凹陷和宾县王府凹陷,油气由此高势区向朝阳沟阶地低势区运移。
滨北广大地区的相对高势区分布于黑鱼泡凹陷、安达向斜、绥化凹陷,油气由此向低势区的明水阶地,绥棱背斜带运移,但前者油气运移形式为发散型,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后者为汇聚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3.萨、葡、高油层流体势场特征
由于构造特征的继承性,该层与扶、杨油层在流体势场特征分布上有相似之处,大庆长垣处于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黑鱼泡凹陷、安达向斜包围之中的低势区,油气从四周(主要是长垣两侧)以平行流或汇聚流型式向该区运移,对油气运聚成藏十分有利(图2-69)。
长垣以西地区油气自齐家古龙凹陷的分隔槽向西运移,主要以平行流型式为主,南部大安地区以发散流型式为主,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滨北地区黑鱼泡凹陷为相对高势区,油气以放射状发散流形式向林甸、依龙镇,明水方向运移,除非其源岩条件非常好,否则难以聚集成藏。
黑鱼泡—安达—三肇凹陷一线分割槽以东地区,油气以汇聚流形式向明水阶地、绥棱背斜带运移。绥化凹陷也为较高势区,油气可以部分向西运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以明水阶地、绥棱背斜带是油气有利聚集带。
长垣以东地区高势区主要集中于三肇凹陷和宾县王府凹陷,该区的油气以平行流或发散流形式向朝阳沟阶地运移,如果油源充足且遇到合适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是比较有利的。
4.黑帝庙油层流体势场特征
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及其以西地区,流体势高值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黑鱼泡凹陷,主分割槽为黑鱼泡凹陷的北北东向轴线至齐家古龙凹陷的金3井—古84井—英80井—古69井一线,另一条较小的分割槽为金3井至泰康方向(图2-70)。
主分割槽以东地区流体以平行流形式为主向大庆长垣低势区运聚,运移距离较短,对油气聚集成藏是有利的。
齐家古龙凹陷以西地区油气以汇聚流形式为主向西北方向运移,途中如果遇到圈闭—低势区,油气便可以聚集形成油气藏。
齐家—古龙凹陷北部和黑鱼泡凹陷西部形成的油气以汇聚流形式向泰康以北方向运移,对油气藏形成非常有利。
2.运聚条件评价
根据油气运移型式及其分布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油气运聚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如图1-71~图1-73所示。
28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扶、杨油层
由扶、杨油层流体势场特征看,大庆长垣为低势能区且东西两侧有三肇凹陷、齐家古龙凹陷两大生油中心提供油气,因此应为有利运聚区(图2-72)。
长垣以西敖古拉地区流体以汇聚流运移为主,利于油气运聚。
朝阳沟阶地、绥棱背斜带具有较低的流体势,且距生油凹陷较近为油气有利运聚区。 滨北地区流体势多以发散形式为主,且距生油区较远,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
(2)萨、葡、高油层
由萨、葡、高油层流体势特征图可以看出,大庆长垣仍为低势区,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图1-73)。
齐家古龙凹陷生成的油气向西部斜坡基本呈平行流形式运移,但在他拉哈、二站地区呈汇聚趋势,成为有利运聚区。
朝阳沟、长春岭、升平等地区流体势较低,距生油凹陷较近,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
(3)黑帝庙油层
由黑帝庙油层流体势特征图可以看出,大庆长垣为低势区尤其是南部地区流体势值较小,为有利运聚区(图2-74)。
在古龙凹陷与长垣之间的过渡地区,流体势相对较低,且呈汇聚流形式,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
在西部斜坡二站,巴彦查干地区流体势梯度较小,且呈汇聚流形式,可成为油气运聚较有利地区。
以上油气运聚有利区预测主要依据是流体势特征,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油气运聚成藏同时要受圈闭条件、沉积条件、生、储、盖空间分布特征等多因素的控制,但上述结果仍可为后面的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向心流与离心流碰撞带是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所谓地下水向心流与离心流碰撞带是指在现今水动力环境分区中,离心流和向心流在盆地内部相向流动时,所产生的等析算水位平衡带。 齐家-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北部两个生油中心,并且都已经进入了高成熟生油门限范围,青山口组生油岩生成的油气为中部组合和下部组合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油源,油气向下运移,也就是“上生下储”式,这种形式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发生的,它取决于青山口组生油岩中剩余地层压力的垂向井段长度和数值大小。换句话说,剩余地层压力越高,分布的井段越长,就越有利于油气向下运移,这种规律表示在平面图上,就是青山口组下部泥岩下排厚度等值图,对于扶杨油层来说,下排厚度越大,排出的油气就越多,在运移通道好的地方进入扶杨油层的深度就越大,排出的油气就越多,运移至储层中的油气不会终止运动,而是在沉积水动力场的作用下沿压降方向进行二次运移,直到聚集在圈闭中形成油气藏,但向四周运移的油气最远距离不会超过地下水碰撞带,从而形成了地下水碰撞带南部的聚油单元。 从图3-42可以看出,地下水碰撞带以外向心流区也有部分进入了生油门限,但从下排厚度图上看,只有很少一部分生油岩有下排能力,也就是说青山口组生油岩为扶杨油层提供了有限的油气来源,而深层的生油条件又较差,尽管储层发育、物性好,也有一些局部构造存在,但也很难有较好的油气藏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碰撞带的存在,该带的外侧缺少齐家-古龙和三肇凹陷远距离运移过来的油气,只靠自身生油岩的生油量,根本就不具备形成大油田和小油藏群的条件。因此,地下水碰撞带外侧的聚集油气条件有别于内侧,从而确定了地下水碰撞带在寻找大油田或小油藏群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地下水碰撞带以内,扶杨油层已找到了朝阳沟、榆树林等油田,
29
大庆石油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而带外还没有找到有工业价值的地区,甚至于油气显示都比较差。尚家—长春岭构造带整体上看就是水动力圈闭背景下的复合油气藏的表现形式(图3-43、3-44)。因此认为地下水碰撞带是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油气勘探的重要地质界限,从而把找油气的视野从整个盆地缩小到地下水碰撞带及其以内,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实际勘探工作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油气勘探有利区预测
综合上述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分析,在含油气系统划分,形成与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将油气成藏的源岩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运聚条件及砂体发育特征进行了叠置,从而对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萨、葡、高油层和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结果如图7-1至图7-4所示。 由图7-1中可以看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有利地区主要分布于齐家古龙凹陷、大庆长垣和三肇凹陷及朝长地区,包括含油气子系统Ⅰ和Ⅱ、Ⅲ、Ⅳ、Ⅳ的部分油气成藏主要受源岩、断裂、砂体及盖层的控制,应以寻找断层—岩性油气藏为主。由图7-2中可以看出,沙河子组~营城组生成的天然气在扶杨油层中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于徐家围子凹陷南部、古龙凹陷南部、齐家凹陷局部地区和林甸南部地区,包括含油气子系统Ⅰ、Ⅵ、Ⅳ、Ⅶ部分油气成藏主要受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青山口组盖层和从T5或T4断至T2断层分布的控制,应以寻找下生上储天然气沿断裂垂向运移于断层—岩性或断块气藏为主。 由图7-3中可以看出,松辽盆地北部萨、葡、高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地区主要分布于三肇凹陷、大庆长垣、齐家古龙凹陷及西部斜坡局部地区,包括含油气子系统Ⅰ和Ⅳ、Ⅲ、Ⅵ、Ⅱ、Ⅴ部分油气成藏主要受源岩、盖层、侧向运移条件和圈闭构造的控制,应以寻找被间油气侧向运移于构造油气藏和被间油气侧向运移于断层遮挡油气藏为主。 由图7-4中可以看出,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有利地区主要分布于齐家~古龙凹陷及大庆长垣中南部地区,包括含油气子系统Ⅰ、Ⅱ、Ⅲ、Ⅴ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源岩、嫩五段盖层和从T2或T1断至T06断层的控制,应以寻找下生上储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于断层遮挡鼻状油气藏为主。
结 论
1.乌尔逊断陷油气藏的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乌尔逊断陷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生烃洼陷边缘,位于走滑断裂带两侧; 纵向上,乌尔逊断陷的油藏主要分布在南二段。
2.成藏过程分析:油气主要来自不同洼槽南一段和南二段烃源岩,存在伊敏组末期和青元岗组早期两个排烃高峰期;储层的主要岩性为粉砂岩,其次为砂砾岩;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扇三角洲前缘相。
3.距断层距离的大小控制了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流井到断层的距离都小于1km,并且在距断层200m~500m的范围内的工业油流井占了总探井数的50%以上——断裂是最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断块相关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4.认为紧邻生油凹陷的断裂构造带、潜山凸起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带、凹陷斜坡构造发育带等4带是本区的重要勘探方向。巴彦塔拉断裂构造带、乌中南北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