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专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专题训练(一)图像题 下载本文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向一定量的锌粒中加稀硫酸,生成的氢气逐渐增多,当锌粒反应完全后,生成的氢气达到最大量,保持不变。向pH=3的溶液中加水,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逐渐接近7,但不会大于或等于7。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质量不变。向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立即发生反应:CaCl2+K2CO3===2KCl+CaCO3↓,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

2.C

3.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图像类试题的分析能力。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向一定温度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氧化钙固体,氧化钙固体与水反应,溶剂不断减少,当氧化钙与水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变为零;向pH=1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酸性减弱,pH变大,逐渐趋近于7,但不能大于或等于7;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溶液由稀硫酸变为硫酸锌溶液,质量变大,反应结束后,溶液质量不变。

4.B [解析] 加水稀释NaOH溶液,不管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多小,该溶液呈碱性,因此pH不会小于7。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由于溶液不饱和,会先溶解一部分,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向一定量的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未滴加BaCl2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起点应在原点。密闭容器中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固体,镁带的质量小于氧化镁的质量,固体质量会增大。

5.B

6.C [解析] 本题考查图像曲线的理解。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曲线的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量以及曲线的起点、拐点、终点、趋势等内容。

图A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质量比约为1∶8,A错误;图B曲线的横坐标表示金属的质量,根据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相同质量的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B错误;图C中刚开始加热时没有氧气生成,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不变,当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后,由于有氧气生成并逸出,固体质量减少而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增大,当反应结束后,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不发生改变,C正确;图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时,溶液碱性不断减弱,但最终也不可能呈中性,更不可能变为酸性,即最终溶液的pH无限地接近于7但永远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D错误。

7.D [解析] 此题考查化学知识与相关图像的联系。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不会增加产物的量,故A错误;盐酸的稀释过程中,酸性减弱,pH增大,但不会大于7,故B错误;等质量的镁和锌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因为镁的活动性强,相对分子质量小,所以反应速率快,且产生氢气多,故C错误;向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NaOH,先发生中和反应,不产生沉淀,盐酸消耗完之后,与氯化铜反应产生沉淀,故D正确。

8.A

9.C [解析] 镁比铝活泼,等质量的铝和镁分别与足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大于铝,A图示错误;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大于反应前盐酸溶液的质量,B图示错误;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 ℃降到t1 ℃时,甲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大于乙,本题没有指明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是甲大于乙,C正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继续加盐酸时,溶质氯化钠质量不再增加,而溶液的质量在继续增加,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减小,D图示错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