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则基于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采用定量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区域尺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其中全国层面的研究对象为1978到2010年的数据,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2012》。省级层面的研究则选取了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数据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国统计年鉴2003》等。地级层面的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0》等,也是选取了1990年,2000年以及2010年三个时间节点。
三、依据不同尺度划分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一)全国层面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1978年-2010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I(1978年-1994年),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Ⅱ(1995年-2003年),2004年到2007年根据中国的人均GDP来判断,此时中国社会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经过三年的发展,到了2007年,则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自1978年以来跨越四个阶段的时间呈现递减的趋势。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到2007年之后,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3年的时间,人均GDP达到了29990元人民币,根据钱纳里的划分标准,此时的中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8]。因此从全国层面看,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省级尺度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在20世纪末,我国还未进入全面的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也比较低,发达城市仍处于二级生产阶段,全国的GDP生产总值均比较低,发达的上海仅为4602元。直到21世纪初,我国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才逐渐进入工业化的二级阶段,然而7绝大部分省市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21世纪初期,工业化水平仍然比较低下。
自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其中以云贵甘藏等地区最为明显,17%的省市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而就全国而言,已经有58%的省市进入工业化,其中包括我国东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以及南方的福建和一些中部地区。例如陕西、重庆等地。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覆盖率达到25%,其中以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为突出。随着GDP的增长,工业化也带动了内蒙古、青海以及新疆等西
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从全国GDP增长情况而言,虽然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上升,但是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均衡问题还是存在,这也说明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产值之间的比例不完全相符,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地级行政单元尺度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1990年中国整体上经济比较落后,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其中329个省市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且这329个省市的大部分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I。仅有13个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只有深圳市,大庆市和攀枝花市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则有10个,包括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及全国经济中心上海,苏州、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和攀枝花、玉溪等资源丰富的城市。
到了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级行政单元(76.23%) 仍然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依然比较落后,然而整体上呈现两个不同走向:进入初级产品生产阶段Ⅱ的城市数量超过了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I的城市数量,有一个很明显的提升趋势;进人工业化阶段的城市数量也呈现增多趋势,共计75个,其中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有54个,工业化中期的21个,攀枝花、哈尔滨、大庆已经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中心城市,福州、苏州、杭州等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大庆、乌鲁木齐、鞍山、攀枝花等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率先进入了工业化阶段。
经过十年的发展,2010年,我国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全国大部分的地级单元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统计对象的86.13%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共有296个地级单元。其中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有133个,占39%,工业化中期123个,占35.86%,此外也有11个地级单元进入了发达经济初期阶段。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的地级单元有15个,主要分布在安徽、甘肃、贵州、云南和新疆等地。
由此可见中国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地级单元集中分布在三类区域,即东部沿海对外经济发达区;全国性或者省级中心城市;以及一些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的城市。
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然而从地级尺度判断,中国地级
单元发展极不平衡。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发达经济初期阶段,而在一些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西部山区,仍有一些城市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四:结论
(一)任何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都有其合理和欠缺的部分,我们应该尽量采取更加客观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努力对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形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态势显著。随着政府对此的逐步重视,这种不均衡也在逐步减弱,由总体落后到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再到差异逐步减小。经济发展的中心由东部沿海城市向内陆以及西部山区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多个城市共同发展并向北部和南部地区推进的趋势。就整个国家而言,发展区域的中心则开始向西部和北方地区转移。
(三)从全国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总量一直处于较快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增长速度则逐步放缓,稳中有进。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
(四)部分资源富集地区由于人均GDP较高,而将其判断为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划分存在着“泡沫化虚高”的特征,需要有关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学者和决策者的特别注意。依据人均GDP的标准可判定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发达阶段,但是其背后却隐藏着经济结构失衡和地区社会发展滞后的现象。针对这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也需要进行进一步更加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4:3-18+44.
[2]李晓西.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3:50-56+70.
[3]孙卫东.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2.
[4]马成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分析[J].中国外资,2014(10)
[5]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 学术月刊,2010,08:67-73.
[6]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 经济研究,2013,09:17-29.
[7]袁霓.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探讨——从刘易斯曲线、人口红利、库兹涅茨曲线角度出发[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9:62-65. [8]徐瑾,丁振辉,刘磊.中日韩经济发展阶段比较[J]. 经济问题探索,2012,08:17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