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前人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做了一定的总结,并借鉴钱纳里(美)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判断标准依据不同的区域尺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得出结论:(1)要对以往的理论取长补短,更加科学的进行经济阶段划分;(2)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强西弱,发展格局由东向西推进;(3)经济增长近年来逐步放缓,稳中有进(4)应特别注意一些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关键词: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钱纳里标准;
Abstract: This paper does a certain sum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divisio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draw on the theor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criterion of judging the standard of different regional scale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We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on the previous theory, make the economic stage division more scientific;(2) China's economic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 development focus from east to West (3) In recent years, economic growth become steady and gradual slowdown (4)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of some resource rich regions.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y; Chenery’s standards;
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了研究经济发展阶段的必要性,从而做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研究。社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诸多领域都对此有所研究,并产生了一
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观点[1]。如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库兹涅茨、诺瑟姆、弗里德曼等人就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了探索。这些划分在很大程度上都依据于学者自身主观的判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解释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有启发意义,但也并没有达成统一。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80年代后,一些学者在吸收了西方学者研究观点后,又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钱纳里的标准模式、罗斯托阶段划分、库兹涅茨阶段表等都经常被借鉴用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划分标准。这些划分在总体上说都是有理有据,但在实际内容上却大不相同[3]。主要有:
一、综合主义的划分
综合主义主要根据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综合性的指标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即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此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典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 年提前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高,经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垄断性发展。在此阶段,我国经济水平有所增长,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增幅小。此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亟待寻找新的出路,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 年改革开放到1999 年。
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1978年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一改以往的集体所有制,开始了农村地区的改革。接着改革开始向城市推进,步伐加快,开始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改革开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也就是改革和开放,改革,包括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变革。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即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变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和对内的开放,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 此阶段中国GDP由1978年的3546 亿人民币增长到1999 年的88965 亿人民币,增长了20多倍,年均增长约9% 。
(三)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 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这个阶段特点是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对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4]。
然而综合主义的阶段模式划分整体上缺乏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没有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多是学者自身的主观看法,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足。
二、结构主义的划分
结构主义的划分主要是结合了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来进行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革,而最终的结果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是构成经济发展的两个部分[5]。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主要由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表征,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经济总量的增长,但经济总量增长却并不一定带来经济的发展[6]。经济结构的变革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经济结构向着多样化,结构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经济总量也有长远增长的过程才能称之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中也许会有短时间的经济总量下降,但从长远来看,经济结构的完善定会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经济制度结构,分配和消费结构等[7]。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是与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可以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阶段,改革开放后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经济制度初步探索(1978-1991)
这个阶段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对以往的计划体制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阻碍需要破除,同时也需要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因此这个阶段
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1978年到1981年和1982年到1991年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对新的经济体制的探索,也可以称为恢复阶段和探索阶段。
恢复阶段的改革重点主要在于国民经济比例的恢复和调整,在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恢复城乡的商品市场,同时初步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探索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城市和企业,主要包括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积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对外向型企业的支持。这个时期的改革极大地激活了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更加有活力,同时进行物价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促使行业收入差距拉大。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2002)
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放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同时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加快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上面。这一阶段主要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摒弃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种种阻力,企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但是这一阶段也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滞后于股份制改革,使部分行业垄断加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003年迄今)
这个阶段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阶段,针对前两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修补措施。主要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利用政府职能改革垄断性行业,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积极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保护私有财产同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同时注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国家也开始注重社会公平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这一阶段,行业收入基尼系数增速减慢,社会收入差距增速减小。
这种借鉴西方模式的结构主义研究与经验主义相比显得更为科学严谨,更加合理,然而它对实践的知道能力也显不足,不够完善。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可以根据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农业主导阶段,由农业主导地位向工业化的过度阶段,然后又将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划分为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及后工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