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下载本文

摘要

贝多芬是享誉全球的艺术家。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仅有的小提琴协奏曲,多年以来被尊称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为探讨其作品的特点,首先先由贝多芬的一生及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进行简介。然后分别对作品的三章从创作特征,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价值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特征;价值与影响

ABSTRACT

Beethoven was an extremely well-known composer from Germany, especially in piano,all over the world. One of his masterpiece,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the only one Violin Concerto work, is regarded as the king of Violin Concerto.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briefly the biography of Beethoven and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Then, three movements a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from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melody, rhythms and structure points of views. Finally, the value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music industr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s and influence.

题 目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 贝多芬生平和创作背景

(一)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于1770年和于1829年59岁去世,他从小就在德国的波恩地区生活,其爷爷的职业是乐队的队长,爸爸从事宫廷歌唱者[1]。他自幼就生活在一个矛盾繁多的家庭里,父亲经常酗酒,让贝多芬从小被迫承担照顾妈妈与兄弟的责任。他的爸爸非常渴望把其培训为另一个莫扎特,自幼就强迫他练习钢琴与小提琴,10岁多时,贝多芬于教堂内从事助理风琴手,不就后,边被提拔为乐队的古钢琴演奏家。7年后,他非常幸运地见到其非常崇拜的大艺术家-莫扎特,数年前贝多芬基于莫扎特提出的一个内容谱写了出色的即兴曲谱,让莫扎特震惊地告诉他游人:“相信贝多芬,终有一日他会引起整个艺术界的注意”。

贝多芬从小便十分热爱自学,他阅读古文,研究世界历史与探讨艺术作品,囊括了莎士比亚及歌德的作品,另外还钻研哲学类[2]。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让他从中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多灵感,这些历史重要事情确立了贝多芬世界观的立场。他崇尚生而平等,热爱正义与自由,厌恶封建专制的强权。他的艺术著作品显著地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注意的渴求与希望,深化了他作品的思想涵义,让其小提琴协奏曲成为映射社会环境的不可缺少的形式。他将海顿研制的双管乐队编制加以发展,让演奏时的音效呈现非常显著的区别和启发思想的力量。贝多芬令艺术从教堂、上等阶层的沙龙及顶层活动中迈向了普罗百姓,将英雄与平民中水乳交融的关系写进了乐谱,让艺术由于蕴含了的思想和情绪而形象化和具体化。贝多芬是一名音乐界的巨人,他伟大表现在其专注于古典音乐的精髓,创造了浪漫艺术的第一个声音。浪漫主义艺术起源于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在1920年左右[3]。浪漫主义艺术最突出的特征为强调个人思想和情绪的表现,乐曲自由豪放,体裁可以自由施展。艺术家舒伯特和舒曼等基于古典乐派的特点上,在浪漫主义文化熏陶下谱写了大量充满着浪漫情怀与富有浓郁诗意的作品。贝多芬的年轻时创作的音乐有古典的,也有浪漫的,其音乐中最为感人的是其所尊敬的英雄、对自然及自我,在不同社会状态下的每个不被发现

2

的角度一直实行的思想的表达和情绪的呐喊。

(二)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36岁时受维也纳剧院乐队队长的邀请而编写的,那年代是贝多芬的人生巅峰阶段,这首作品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4]。与贝多芬众多气势磅礴的作品不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确显示出他细腻柔情的一面。贝多芬早在 1790 年就萌生了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念头,当时贝多芬对瑟芬尼·布伦斯维克产生了感情,并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夏天。由于贝多芬之前写过 9 首小提琴奏鸣曲和2 首浪漫曲因此在写这首协奏曲时技巧更加成熟。此曲婉转优美的旋律初次欣赏会让人联想起这段感情,认为是感情的写照,其实意义更深远,其不用来对恋人的表白倾诉,更像是梦中所要求的情侣与怜爱形象。

那年此作品在维也纳剧院第一次演绎时,反馈意见十分让人感到惊讶,普遍评价道乐曲结构很无力,不断地反复着一些平淡的乐段引起疲倦。其实,贝多芬的创作拥有自己的风格,作品结构按照莫扎特的古典协奏曲原则,又吸收了法国学派的创作风格,再加上严谨磅礴的德奥传统,让那个时代的某些人们一时难以接受,时间滴答滴答地流失,听众的喜好和态度发生了改变,在一直诞生炫技乐曲的环境下,听众慢慢希望倾听到有内涵的作品,这首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被重新认识与接受,逐渐奠定了在小提琴协奏曲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二、 第一乐章分析

首章采取不快不慢的快板形式,应用了D 大调和4/4 拍,采取了具备两个呈示部的曲式来创作。1—88小节为第一呈示部,89—223 小节为第二呈示部,224—364 小节为展开部,365—510 小节为再现部,511—535 小节为尾声。第一呈示部由乐队进行演奏[5]。1—18 小节为主部主题,第一小节由定音鼓单独敲击四个音开始,紧接着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奏出,平静而又意味深长且带有田园风味。从18到42小节部分作为连接段,第26到29 节由pp到f 的显著区别使全连接段聆听起来激烈与热情,第28到38 节演奏再用全奏的方式表达,声音慢慢转强,第39 节起整首乐曲慢慢安静,从鼓声带起副部主题,即第43到76 小节,副部具有很好的歌唱性,优美而又宁静,自由而又平衡,一步一步慢慢变强。地77到88 节看作为结束段,力度从强转为弱,接下来独奏小提琴演绎将会出

3

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