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20春季语文五下册全册名师推荐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 下载本文

3.吟读悟情

过渡语: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①教师示范吟读古诗,学生模仿。 ②吟读方法指导。

③教师吟读第一句,说出想到的画面。 ④教师吟读第二句,学生说想到的画面。 ⑤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教师指导。 ⑥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板书:雨舍柳美景)

⑦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那么我们刚才的朗读为什么如此悲伤呢?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4)简介“柳”的含义

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板书:愁情)

⑤解释“愁情”。

(图文介绍)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便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元二的将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经过阳关,再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王维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奉命出使塞外,他深知塞外的苦寒。

⑥师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板书:无故人) ⑦深情演读。

过渡语:别时容易见时难!王维在元二走后的五年便去世了,因此这首诗也是王维与元二的诀别诗。王维与元二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5.拓展延伸

①出示王维诗中的写景名句,学生试着吟诵。 ②学生试说画面。 (四)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雨舍柳美景

无故人愁情

教学反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