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研究对
象是什么? 答: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四个方面。
2、简述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观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与内容体系。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必然是心理学的分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五个方面: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高等学校学习心理、高等学校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德育心理、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与测量。
4、举例说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是①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5、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就高等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某一问题做一个研究设计。 第二章 大学教师心理与大学生心理发展 1、 什么是角色?教师角色有哪些?
答: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角色有:①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②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③榜样与模范公民的角色。④学生灵魂的 造者。⑤教育科学研究者。
2、 简述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答:教师角色的形成主要经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3、 什么是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
答: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
表现。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等。
4、什么是教学效能感?剖析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并说明它对自己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答: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它从三个方面影响教师的行为: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②影响教师反思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教师工作的情绪。
4、 这次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答:过程:①具体经验阶段②观察与分析阶段③重新概括阶段④积极验证阶段。 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5、 教学监控能力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答: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师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并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6、 简述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
答:因素:①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②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③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表现形式:①善于因势利导,即根据学生需要特点,调动积极因素,使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②善于随机应变,它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即灵活、艺术地处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③善于对症下药,即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对
学生进行教育。④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即交换时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并选择恰到好处的奖惩措施等。
7、举例说明如何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开展教学。
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过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矛盾性和可塑性。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特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特殊时期。
第三章 学习心理理论
1、 简述心理学家对学习分类的主张。
答: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2、 简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 3、 什么是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和认知结构?
答:意义学习即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认知结构: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4、 简述不同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5、 试对联结派学习理论与认知派学习理论作以比较分析。
答:联结派三个特点:①在学习结果方面,它们都将学习结果看成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或联系,简化了有机体学习的结果。②学习过程方面,它们都将有机体学习过程做简单化理解,将其看成若干兴奋点形成通道。③学习条件方面,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外部条件而忽略了内部条件,如注重外部强化而忽略了内部动机,注重当前情境而忽略过去经验等。
认知派三个特点:①从学习过程来看,它们都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②从学习结果看,它们都主张学习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③从学习条件看,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认知条件以及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
6、 7、
8、联系高等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知识,而是同学习者接触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2)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合作学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 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如何?
答: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变量――学习行为。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要想达成一个好的学习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习行为上。学习行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2、 简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答: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间接性。③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④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3、 简述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基本概念。
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4、 试述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 我实现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成就动机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败归因理论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 自我效能理论: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5、 举例说明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1)利用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 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个指导大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方案。 答:归因主要从稳定性维度、内在维度和可控制性维度三个方面来进行。如果学生把事情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内在的因素和可控制的因素就会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并激起其不断努力。如果学习者把成绩归为不稳定性因素,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效应。当学生不断面临各种成绩的时侯,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归因,进行归因的目的在于促使他们今后的学习以及行为的改善、学习效果的提高,而并非是去打击和压制他们。
第五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 什么是学习迁移?试举几个学习迁移的实例。
答:学习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其他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它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种类多种多样。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层面,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
移;根据迁移的不同影响领域,可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2、 简述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转化说、认知结构说、经验整合说的主要观点。
3、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有相似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定势的作用。 4、 结合实例说明学习迁移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答: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策略是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5、 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和方法,谈谈在高校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 答: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第六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
1、 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即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它包括事实、规则以及个人的态度或信仰等,具有静态的特点。
程序性知识:即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由于这种知识的存在只能通过某种作业间接推测,具有动态的特点,因此它也被称为技能。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 简述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答:(1)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①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②感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③感知具有敏锐性和系统性。④感知具有相对深刻性和稳定性。(2)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②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③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①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②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3、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实物直观:优点――在于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之间联系密切,定向作用好,能够很快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缺点――本质要素往往与非本质要素相混淆,且非本质要素比较突出,而本质要素则相对隐蔽,需要学习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难度。
模象直观:优点――既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可扩充实物直观的范围。缺点――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物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言语直观:优点――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广泛使用,并能够运用语调和描述事例激发学生的想象。缺点――言语直观的鲜明程度和完整性不如其他直观方式,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不够全面,同时,也受到教师自身表达能力以及学生认知经验的影响。
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答:人的遗忘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
5、 简述知识遗忘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
答:(1)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2)知识同化说:在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对前面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3)动机压抑说:遗忘是因为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那些记忆信息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于自我形象。这种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也称这种理论为压抑理论。
6、 举例说明防止知识遗忘的有效方法。
答:复习是巩固知识最基本的方法。(1)复习时机适当。遗忘 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复习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进行,以节省学习时间。(2)复习方法合理。时间分配上,有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两种形式,而综合方面,有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两种,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具体安排。(3)复习次数适宜。遗忘与复习次数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真好,反之,遗忘发生赶快。
7、 根据大学生记忆发展特点和信息编码规律,试述提高知识识记效果的有效策略。
答:知识学习的教学指导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各个环节:知识感知阶段,教师应注意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理解阶段,教师教学时应注重正例与反例的配合使用、提供多种的变式、进行科学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知识巩固阶段,教师应注意选择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学生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度、组块化编码、指导学生同时多种感官、在觉醒状态下记忆、鼓励学生识记的信心,防止知识遗忘。知识运用阶段,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巩固的水平、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8、 根据动作技能理论,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动作技能学习。
答:促成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可以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动作技能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外部条件方面:科学指导、给学生以正确的动作示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及时告诉学生练习的结果。
9、 根据智力技能理论,谈谈促进大学生智力技能的有效措施。
答:由于智力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为了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智力技能的指导,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指导
1、 什么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分类有哪些?
答: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 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学习策略可分为三部分,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2、 简述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含义。
答: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策略,它是指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联想等方法为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这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
3、 有效促进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是什么?
答: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有: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授认知策略;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教授认知策略;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4、 简述计划策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的含义。
答: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调节策略,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此目标调节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已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包括阅读时对自己的注意状态和理解方法进行追踪等,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5、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有效促进大学生元认知策略的教学措施。
答: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根据元认知的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训练。(1)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
增强元认知体验。(3)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6、 试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的种类,并举例说明如何合理管理学习资源。 答: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特点有哪些?
答:是由一般情境引起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它具有四个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2、 简述问题解决早期模式中的“尝试—错误说”、“顿悟说”、杜威问题解决模型和瓦拉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的主要内容。
3、 简述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主要影响因素有: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4、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构成与评估方法是什么? 答: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
特点是: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密性。
构成是: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
评估方法:一种是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入手,编制创造性思维测验;另一种解决方法是编制关于人格方面的问卷,以考察被试的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倾向。
5、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训练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分析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及训练。
答: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几个基本步骤:①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②鼓励学生仔细界定问题③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④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⑤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⑥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⑦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策略:(1)该领域中典型问题解决的程序步骤
及注意事项。(2)问题解决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如数学中的换元、化简等。在训练这些策略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适当氛围,以利于问题解决。让学生熟悉学科的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养成有分析地提出异议的态度和准确地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解决过程的习惯。
6、 试述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主要从三个方面:(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九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1、 什麽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什麽?
答: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方面,也包括个体对自身的反映和改造。
自我意识的结构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2、 简述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的含义。 答: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自我的看法。 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自我的希望。 3、 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答: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具体为(1)自我意识的分化阶段。(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3)自我意识的统一。
4、 举例说明大学生自我体验中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的现象。
答:自尊感和自卑感是自我体验中一种两极的反应形式,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情感。这种两极自我体验不但在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也经常交织出现。自尊感是指一个人能“悦纳”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情感;自卑感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贬损,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从整体上看,大学生
的自尊感特别强烈,大部分学生把自尊感置于其他情感之上,当自尊感受到伤害,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羞恼,容易引发暴力。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具有自卑感。其产生原因,除了与他们的生理、知识能力、家庭经济、以往的挫折经历等客观因素有关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自己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不能接受自我。
5、 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试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措施。 答:自我教育是主体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其具体措施:(1)自我认识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①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 简述态度、品德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
答: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任务,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形成的,并非天生。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态度和品德均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分别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和品德在实质和结构上是相同的,但态度的概念涉及范围大,而品德只包括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的价值观念。另外,他们的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
2、 简述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价值观辨析论、社会学习品德论的主要观点。 答: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
认识的教育。同时,道德认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的,对青年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时,不能脱离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
道德价值辨析论是使个体在其生活中直接思考价值,自主选择,产生积极态度。 社会学习品德论重要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改变个体态度;而强化理论侧重于对行为施加正强化和负强化,以增强社会认可的行为。
3、 举例说明做好态度不良学生与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工作应采取的有效办法。 答: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转化需要经历(1)醒悟阶段:方法有①消除疑惧②引发其他需要。(2)转化阶段(3)巩固和稳定阶段,此阶段要注意①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加倍关心他们的成长。②更为积极的是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一个具有完整、健康的自我观念的个体,充分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今天的行为和明天的行为只是一个篇章,无论过去如何,它们确实是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的表现,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向上发展的意向,而不为别人的看法所动。
4、 试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品德教育的启示。
答: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认知结构不断同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不断进行改组而实现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道德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同时,道德认识发展的循序渐进的,对青年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时,不能脱离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
5、 根据道德价值观辨析论,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第十一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调适 1、 什么是群体?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答: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特点:(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3)群体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2、 什么是群体凝聚力?高凝聚力的群体有哪些特征?
答: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倾向。 特征:①群体成员积极参与群体活动。②群体成员之间积极交往。③群体成员心情舒畅,对群体的满意度高。④群体成员土气高昂,精神振奋。⑤群体成员之间有强烈的影响。
3、 试述大学生群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
答:主要体现在:①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作用;②社会惰化;③社会标准化倾向;④社会从众行为;⑤模仿与感染;⑥认同作用。
4、 举例说明班集体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答:班集体在学生学习、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能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教育和正面影响,它既能防止班级内不健康的小团体的形成,抵制不良风气、不良思想的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又能使好的思想和行为得到传播、吸收和加强,保证学生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 试述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感染的区别。 答:
6、 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原则。
答:特点:是平等意识强、感情色彩浓、富于理想化、喜欢异性相交。 原则:是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主动共情、沟通技巧。 7、 试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答: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和刻板印象
8、 运用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设计一个指导大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案。
答:①谦虚谨慎,摆正位置;②平等相待,真诚相处。③主动开放;④心理互换与相容;⑤合作协助,友好竞争。
第十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答:含义: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标准:八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业、情绪、人际关系、焦虑、情感、性、特殊群体心理、大学生活适应和上网成瘾等九个方面的问题。
3、 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包括:①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②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③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⑤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什么?
答:主要体现在环境变迁、学业期望、自我认知、心理冲突、生活事件和家庭环境方面。
5、 试述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学习行为、恋爱与性以及择业与求职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
6、 联系高校教育教学实际,试论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主要从个体和学校两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应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完善的人格,投身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逐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学生咨询模式。
第十三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 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要确切地检验教学成效,确定教学双方的水平,必须进行科学
的测量与评价。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学测量与评价有如下功能:(1)反馈-调节功能;(2)激励-动机功能。
2、 什么是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如何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P239~240 答: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测验难度、施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实证效度三类。 3、 什么是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如何计算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答: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P=R/N
区分度:是考核被试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试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D=PH-PL
4、 常见的教学测验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和作用?P243
答:(1)根据测验目的划分为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2)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3)根据测验的来源划分为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5、 举例说明在高等教育教学测验中如何科学命题和正确评分。
答:学绩测验试题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类:固定应答型试题和自由应答型试题。其中,固定应答型试题以多选题为代表,还包括是非题和匹配题等,主要用来测量知识的广度;自由应答型试题包括填充题、简答题、论述题、联想题和操作题等,主要用来考查理解程度和分析综合能力。
测验的评分注意以下几方面:(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谢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6、运用学绩测验理论与方法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某一测验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