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结集时,取名为《呐喊》。
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看书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1页内容,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问题一、新文化运动的新是什么意思?
回答一:“新”是针对旧的。新的含义应该是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去反对封建的思想文化。
问题二、新道德是什么?旧道德是什么?
回答二:新道德应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旧道德应是封建的道德。 问题三、新文学是指什么?旧是文学指什么? 回答三:新文学指白话文,旧文学指文言文。 问题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回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针对的是专制与迷信。
(二)、“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提问]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回答]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回答]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引导]课文最后一段内容,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学生回答]
回答一: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孔子的地位。
回答二: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回答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 回答四: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回答五: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回答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回答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
回答八: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教师强调]课本上提到“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因素的否定和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向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时必须进行“矫枉过正”。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否则,艰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体上看,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教师总结] 兴起标志 旗帜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新文前期 化内容 运动 后期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批判封建专制思想;追求民主和科学;有利于文意义 化普及和繁荣;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庶民的胜利》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四)、[布置作业] 五、说课后反思
历史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获得人生体验、人生意义和人生启示,从而得到人格的发展和修养的内化。
教材只是“活”的脚本,要想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挖掘,重组。发现教学内容的美。
在讲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让学生首先查找了鲁迅的作品。
陈独秀的作品和主要生平事迹,在针对教材的内容细分析,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孔子的儒家学说联系现实中的是事物和历史中的做对比,使学生感受鲜活的历史。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去体验和深层次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和其中蕴含的人文美,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课堂教学并不是要追求表面的热闹,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优势。这种方式既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和育秧表述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的人多了,课堂氛围更活跃了,教
师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