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下载本文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横山镇初中 曾远志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

一、 说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是为何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因此: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为何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

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同时,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说教法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的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

2、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处理不同具体问题情景时采用情景设置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多元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青年的创办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旗帜:“民主”“科学” ④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 ⑤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教师讲述]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险些遇难。虽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整个国家仍处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失败,使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

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42页活动与探究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

同学们,这段投影材料,选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对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