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天一中学 、海门中学 、淮阴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四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侯在昆山任上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归有光和朋友们特地在玉山之南邀请他聚饮,席间所有人无不为张侯的离任而伤感。

B. 昆山百姓耕种努力,认真完税,勤心侍奉皇帝派来的官员,对于官员的恶行也都隐忍且无任何发泄之举。

C. 归有光认为,现在的有些无良官员动不动就说地方民风浮薄丑恶,对地方仁孝忠厚的民风积淀视而不见,实在令人气愤。

D. 张侯治理昆山虽然时间很短,但百姓爱戴仰慕,归有光认为张侯深深了解昆山民风民俗并不浮薄。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2)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8. 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 【答案】5. C 6. B

7. (1)人之间的交往,经历过很长的岁月却未必彼此友爱。哪里只是不能互相友爱,有的(甚至)厌烦了那长时间的往来,想要离开只怕不能赶快(做到)。

(2)孔子编删《诗经》三百篇,赞美的诗歌只有一成,意在讽刺的却有九成,(正是)用来疏导百姓的情感,使百姓说出他们的心声。

8. (1)在倭寇来犯前就封闭城门严禁外出。(2)掠夺百姓仅剩的粮米菜蔬。(3)坐视不理城外百姓呼救。(4)抓捕残忍杀害可疑的人。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中“钩”如解释为“牵连”,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要抓捕可疑的人”,句中的“钩”意思应是“抓捕”。故选C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无任何发泄之举”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吾县之人,……独于是非之

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意思是“我们县的人,……唯独对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就有不能昧心作伪的,有时只能表达在乡间小巷中的歌谣里”,可见应有发泄之举。故选B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相与”,交往;“历”,经历;“岁月之久”,定语后置,应为“久之岁月”;“爱”,友爱;“徒”,只是;“厌”,厌烦;“去”,古今异义,离开;“亟”,赶快。第二句中,“盖”,句首发语词,不解释;“删”,编删;“美”,赞美;“刺”,讽刺;“焉”,句末语气词;“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导”,疏导;“使”,让;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三个“之”,代词,他们。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暗示找到设题的区域,即找到张侯“不肯因循‘旧弊’”这一信息,在倒数第二段,接着在后面圈出相关的句子,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如“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这是在倭寇来犯前就封闭城门严禁外出;如“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这是掠夺百姓仅剩的粮米菜蔬;如“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这是坐视不理城外百姓呼救;如“且日钩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这是抓捕残忍杀害可疑的人。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

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侯,由尚书秋官郎,改任苏州判。正逢其辖县昆山县令空缺,(张牧)前来代理此职。未到一个月,新县令到任。我们这帮玩友,聚会在玉山南面,特邀张侯共尽一日之欢,没有人不为张牧的离去感到伤感的。

啊!人之间的交往,有的经历过很长的岁月,却未必彼此友爱;不只不能互相友爱,有的甚至厌烦了长时间的往来,而避之不及。像张侯这样不瞧不起我们,且我们也因此热爱他,可以说是有情了。官吏们的来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没有戒亲戒友的老关系。一旦因皇帝的任命,忽然像这样聚到一起,难道是法度的威力所能强求 (友爱)的?也只有凭借情感才能相知相爱罢了。现在有些人自以为 能决定自己管辖的百里地盘内的人的生死,认为依靠法度威力就能做 得到,对别人漠不关心,却放纵自己的一已私意,正是当今世上的俗 吏才如此这般。张侯为人慈爱平易,一接触就看得出来他的心意;所 以他到任还不到一个月,全县的官士百姓,无不喜爱他仰慕他。

感叹啊!我县的人民,努力耕种以上缴税赋。全心全意伺朋皇帝 派来的官吏,真是无所不至。即使相继死在苛刑之下,也从没敢有怨 恨之心;唯独对于事情的是非曲直,就有不能昧心作伪的,有时只能 表达在乡间小巷中的歌谣里。孔子编删《诗经》三百篇,赞美的诗歌 只有一成,意在讽刺的却有九成,正是以此来疏导百姓的情感,引导 他们说出心声。如《十月之交》、《雨无正》迈样的歌谣,即便以周幽王、厉这样的暴虐,也无法禁绝。如今的有些重臣们一起向皇上迚言,不提官吏们的无良,反而诟骂我们的百姓,认为世风浇薄、人心不古。迈两百年来仁爱、孝悌、忠诚、朴实的民风民俗,难道到如今 就偏偏变得恶劣浅薄了吗?

张侯刚到任管事时,便遇到了倭寇来犯的警讯。海贼从沿海而来, 深入内陆上百里,纷纷不绝地攻到城下。张侯安然镇静地抵御来犯之 敌。即便在兵荒马乱之中,也不肯沿习以前的恶劣做法,搅扰百姓。自从前年海贼来袭,县里总是在倭寇到达前就封闭城门,又严禁出城。 老百姓仅剩一点粮米菜蔬,还都被官吏役卒夺走。靠近县城的人们, 扶老携幼,来到城下呼号;城上却没有人回应他们,只坐视他们在锋刃下挣扎。更有甚者,还说要抓捕可疑的人,将他们当作海贼的间谍 而残忍地处死他们。想来含冤受

苦的百姓,不单单是死在倭寇手里的。 像这些以前的行径,今年都没有了。可见贤人君子的出现,哪里一定 要很久的时间!仿佛及时的雨水浇灌万物,哪有什么边际?由此可知, 张侯当真不是今天的一般俗吏。就在一月之间,我们对他的敬爱、仰 慕之情便如此之深;想来知道我县民风民俗不是薄恶的人,也没有比 得张侯的了。所以我乐于向人们讲述他的事。

张侯名叫张牧,是辛丑年的迚士,山阴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旧游·别黄澹翁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

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此词作于淳祐九年,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此词为词人在苏州送别友人黄澹翁时回忆起杭州姬妾而作。

9. 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说“此恨有触即发,全不注在澹翁也,故曰‘送人犹未苦’”,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

10. 下阙“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9. 别友;伤春;多病;怀人;思归。

10. ①用典,虚写,②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诗意,③想象友人此去杭州景象,④借探问离巢孤燕以求杭姬踪迹,⑤表达对杭姬的思念与牵挂(或希望友人此次去杭代为探寻她下落的殷切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联系全诗,概括作者‘苦’的原因”,然后到诗歌中圈出引发作者之“苦”的内容,接着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从词题《别黄澹翁》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先应该有别离之苦;从“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可知,此时送别恰逢暮春,故而又引发伤春之苦;从“赋情顿雪双鬓”和“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可知,词人因送友去杭而怀念起在杭州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