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下册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下载本文

《西方经济学》下册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

答案要点: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对于GDP的理解,以下几点要注意: (1)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

的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2)

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

计入GDP。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而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作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和产品。 (3)

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

值。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指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该地区的GDP中。 (4)

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

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案要点: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具体说来,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

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将上述四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Y=C+I+G+NX。

3.说明GDP这一指标的缺陷。

答案要点:(1)GDP并不能反映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状况。GDP高低或人均GDP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经济体中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否理想或良好。

(2)由于GDP只涉及与市场活动有关的那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因此它忽略了家庭劳动和地下经济因素。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4)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4.何为通货膨胀?怎样描述它?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的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以

Pt表示t时期的价格水平,Pt?1表示(t-1)时期的价格水平,?t表示

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有:?t?Pt?Pt?1?100%,这里,价格水平P既Pt?1可以用GDP平减指数表示,也可以用CPI表示。 5.失业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案要点:失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具体说来,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失业人员和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信息在相互搜寻过程中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带来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某特定地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二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着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着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当一个经济体中的总需求下降,进而引起劳动力需求下降时,周期性失业就出现了。

6.有人认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案要点:自然失业率是指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充分就业(即自然失业率存在时的状态)是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容置疑的趋向。当这一结果存在时,即使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那也是

与社会制度无关的。前者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形成的事实,而后者来源于自然的原因。因为,正是自然所形成的偏好才使得那些嫌工资太低的人处于失业的行列,因而有人认为自然失业率具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

第十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答案要点:当计划供给与计划需求一致,计划需求与实际需求也恰好相等时,计划存货投资可以为0,计划存货投资必定为0。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会将其计划存货投资安排为0,因此,宏观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会为0。至于非计划存货投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往往不为0,所以,宏观上的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往往不为0。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否总是大于0小于1?

答案要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因此,它至多等于1,而无论如何不能大于1;如果不消费也只能等于0,而不会小于0。平均消费倾向则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1,因为可以借贷消费(如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己住居住的住宅);但也不会小于0,因为人们至少需要基本的生活花费。

3.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增加储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首先是减少了消费需求,其次是增加的消费能否全部转变为投资很难确定。所以,增加储蓄的直接作用是减少了总需求,进而降低了均衡国民收入。

4.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有何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局限性不小,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有关消费的内容可以参看教材p75-77的内容。

5.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怎样看待其决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投资决定的原则是收益大于成本,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使投资的收益等于成本。影响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除投资所直接使用的实际成本规模和风险成本外,从融资成本角度看,主要是利率水平和还贷期限。在投资预期收益和风险既定情况下,利率高低直接牵涉投资的成本,最终影响投资的利润。所以,利率始终是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影响投资的收益方面,主要是预期的利润率水平和投资风险收益状况。前者涉及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这既要求大于投资同期利率,又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确定。因此,在凯恩斯理论中,它是影响投资最重要的因素,起着远大于利率的关键性作用。

6.怎样理解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的区别?

答案要点:资本边际效率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底线,它意味着投资的成本(资本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与收益的相等。而投资边际效率则指实际实施投资过程中,随投资的增加而导致资本品价格上涨,在投资期限不变情况下,如果初期的资产价格和最终预期收益不变,则贴现率必须下降。于是,就产生了低于最初资本边际效率的投资边际效率。

7.可否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消费不足现象首先要从其基本的经济矛盾中寻找,即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寻找。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通过大量销售其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这就要求有非常大的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大部分要靠绝大多数民众来提供,这又要求他们有相应的可支配收入。但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榨取剩余价值),会将绝大多数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压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是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获取大部分社会收入但只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阶级那里,其消费就其个人来说也许是很大的,但在社会消费的比重,却显得很低。这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消费力之间的巨大矛盾,产生生产相对过剩或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尽管事实上消费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和上述基本矛盾相比,都是相对次要的。凯恩斯在其著作中,却将并不重要的作为心理

因素的消费倾向作为重点加以分析。尽管他也谈到食利者阶级的消费倾向较低问题,但其食利者的范围是极其狭隘的,而且未能将上述基本矛盾提出作为根本性矛盾加以对待。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很少提出马克思那样深刻的分析。所以,凯恩斯以及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消费不足理论都是极其肤浅的。

8.应该怎样看待凯恩斯以心理因素说明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理论?

答案要点:个人心理因素的确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并不迫切的消费和投资。但是,个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首先受到客观条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相反。事实上,绝没有脱离社会条件的纯粹心理问题。将客观的经济问题主要归结为心理因素和规律的作用,在通的情况下是偏颇的,而在一般情况下则是错误的。

另外,个人心理如何与社会心理相一致?如何综合为具有同一指向的社会心理,却是非常复杂和带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因为许多个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无法统一,其不同心理状态下出现的经济行为很可能被相互抵消。所以,以心理因素来说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不确定性,也许会比以之说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要好一些。即便如此,心理因素也只是许多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1. 决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收入水平和结构、供求水平的结构对应、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大小、物价水平、利率水平、政府支出 2. 为什么价格水平的上升会提高利率?

答案要点: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大和实际货币存量的减少,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就必须提高利率来抑制货币需求的增长。 3. 为什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案要点:在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变情况下,利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减少和利润的增加,所以,企业会增加投资。而增加投资需求就会增加产出和均衡收入。这样,IS曲线就会表现出向右下方倾斜。 4. 为什么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答案要点:均衡收入提高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必须上升,以便抑制货币的投机需求。于是,LM曲线就会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 5. 减少政府支出为什么会降低利率?

答案要点:这会降低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为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必须降低。 6. 增加货币供给为什么会降低利率?

答案要点:货币供给增加会使货币市场失去原来的均衡,要恢复均衡就需要相应增大货币需求,为此,利率就会降低。

7.IS曲线和LM曲线为什么不能各自独立地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率?

答案要点:IS曲线涉及的利率是外生变量,必须由货币市场决定;LM曲线涉及的收入也是外生变量,必须由产品市场决定,所以他们都无法各自独立地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利率。 8.你认为IS? LM模型是说明总需求的好模型吗?

答案要点:该模型具有较简洁、直观、能大致说明宏观经济中总需求的优点和特征。但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两条曲线的交点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其说服力。二是模型无法反映消费需求的情况。三是该模型受限于其静态表现。四是没有表现出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需求的不确定性,表现的却是投资与利率的确定性关系。参见教材p113?115的内容。

第十二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1. 总需求曲线为何向右下方倾斜?

答案要点:总需求会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或者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而提高。这也就是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财富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所以,总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 2. 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从总供求模型来说,总供给曲线越平坦,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小或几乎不变动,总需求曲线越陡直,即总需求对于价格不敏感,财政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当然,经济中也必

须有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的具体项目。

3. 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效果较好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从总供求模型来说,总供给曲线越陡直,即物价水平变动很大也不会影响总供给,总需求曲线越平坦,即总需求对于价格很敏感,货币政策对增加均衡国民收入的效果就越好。当然,经济中也必须有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企业投资的重要具体项目。 4. 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要点:如果是以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有好的项目,同时也不能因此引起利率上涨。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就会产生局限性和副作用:因利率上涨而导致原本可由社会进行的投资被放弃,即产生“挤出效应”,或者因缺乏适当的投资支出的对象,而无法达到目的。

如果以减税的财政政策恢复经济或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局限性,即,企业找不到可以盈利的投资项目,就不会因减税而增加投资,从而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

5. 以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或增长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各是什么?

答案要点:一是受限于经济中是否存在可盈利的投资项目,二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6. 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要点:可以互相弥补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避免或降低副作用。

第十三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1.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失业的? 失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得经济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

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经济的信心从而加重整个经济的不景气,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对于工资黏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解释:

(1)劳动工资合同论。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工会的力量,往往可能签订较有利于雇员的工资合同。这些合同通常附加工资随生活费上涨而增加,而当经济衰退时工资率并不随之削减的条款。

(2)隐含合同论。除正式合同外,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隐含合同意味着工资率将不随劳动市场供求的波动而变化。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可能支付给雇员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作为回报,在经济高涨时,雇员也只能留在该企业,接受低于其他企业的工资率。

(3)“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较高失业率情形下企业不降低新雇员薪酬的现象。该理论认为,每个企业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雇员(局内人)来完成的。在职雇员担心这会影响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地位或者分量而不愿培训新雇

员。如果企业支付新雇员的工资低,经培训掌握了技能的雇员就可能被出高薪的企业“挖走”。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

(4)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雇员比劳动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一般地说,效率工资取决于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与失业率水平。社会上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率先降低工资,这样做只会降低雇员的劳动积极性,而且最好的雇员可能会被其他企业吸引走。因此,效率工资的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3. 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参考答案】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凯恩斯学派认为,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总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形

成过度需求,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其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进口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性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具体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变动和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

(4)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4. 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三种形状菲利普斯曲线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达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

(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最先提出的一种表达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它表明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向上升;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趋于减少。

(2)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又称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一菲利普斯曲线形式是用物价上升代替工资上升,它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3)引申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用来表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这样,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变动关系。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逆向变动关系、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

5. 乘数-加速数模型是如何解释经济周期的? 【参考答案】

凯恩斯主义用乘数原理来解释私人经济部门的不稳定性和以财政政策为主导的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当投资变动时将会引起收入的变动,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值ki即为投资乘数。ki??Y?K?1?1???,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投资乘数ki越大,一定的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就越大。加速数原理说明当收入变动时将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变动。其基本模型表示为:Yt?Ct?It?Gt,Ct??Yt?1,It?v?Ct?Ct?1?,G?G0?若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v已知,就可以Yt??Yt?1?v??Yt?1?Yt?2??G0,

推算出本期的国民收入的值,进而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了。

乘数-加速数原理说明经济周期中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体内部,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强化了经济波动的趋势;从总体看,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的大小,如果这两个参数较小,则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小。由于投资和收入之间的不稳定的关系使经济体系形成了周期性波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干预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6. 什么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它有哪些基本的理论特征? 【参考答案】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是技术冲击。由于货币是中性的,所以宏观经济经常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而发生波动,如资源的不利变化,战争、政治动荡或人口增减,能源价格变化和技术革新等。同时,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积累、替代效应和不同类型的调整滞后等三种传导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初始的冲击进行放大和传递,最终形成整个经济的波动。

实际经济周期有五个典型的理论特征:(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模型采用代表性经济主体框架,考虑代表性企业和家庭的行为。经济主体在现行资源约束条件下使其效用或者利润最大化。(2)经济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价格能自由伸缩以确保持续市场出清。(3)经济波动

的刺激机制源于生产技术等外生冲击,各种传导机制使这种最初刺激的影响扩散开来。(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设货币是中性的,就是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没有影响。(5)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长期和短期的二分法,将短期波动与经济增长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

7.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审视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成因的各种解释。

【参考答案】

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比较,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在解释经济周期的内在根源上,都存在鲜明的理论差别。

(1)马克思认为周期循环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本身刚刚脱离幼年时期;大工业只是从1825年的危机才开始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周期循环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经济现象。

(2)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把经济周期归因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认为经济周期或者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现象,其总根源是生产力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看作是资本再生产过程,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各个变动,而

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要点: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体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2.西方经济学家如何认识经济增长的源泉?

答案要点: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分为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一方面,直接原因与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如与资本和劳动的积累有关,还与能够影响这些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变量,如规模经济与技术变化有关;另一方面,基本原因是那些对一国积累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投资于知识生产的能力产生影响的变量,如人口增长、金融部门的影响力、一般宏观经济环境、贸易制度、政府规模、收入分配、地理的影响以及政治、社会的环境等。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

答案要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k?sf(k)?(n??)k,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k???dk,f(k)为人均生产函数,n为人口增长dt率,s为储蓄率,?为折旧率。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变化等于人均储蓄减去(n??)k项,表达式(n??)k可理解为“必要的”或是“临界的”投资,它是保持人均资本k不变的必需的投资。为了阻止人均资本k下降,需要一部分投资来抵消折旧,这部分投资就是?k项。同时还需要一些投资,因为劳动数量以n的速率在增长,这部分投资就是nk项。因此,资本存量必需以(n??)的速度增长,以维持k不变。总计为(n??)k的储蓄(或投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当人均储蓄(投资)大于临界投资所必须的数量时,k将上升,这时,经济社会经历着资本深化。根据以上解释,新古典增长模型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图14?7中的(n+k)线移动到(n’+k)线,这时新的稳态为A’点,该点与A点相比,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人口增长率上升产生的人均产量下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对于人口增长率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5.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有哪些?

答案要点:政府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点,

(1)鼓励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于技术进步。虽然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理解技术进步的决定作用,但许多公共政策的目的仍在鼓励技术进步。政府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育投资,因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与开发团队是改善技术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

(2)鼓励资本形成:根据增长核算方程式,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此外,AK模型也显示,储蓄率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从直观的角度看,由于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社会可以改变它所拥有的资本量;另一方面,资本存量的增长是储蓄和投资推动的,因此,鼓励资本形成便应鼓励储蓄和投资。这是政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法,而且在长期中,这也是提高一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

(3)增加劳动供给:增长核算方程表明,增加劳动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提高了一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越多,其创造的产出就越多,创造的新的人力资本就越多。因此,政府政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并鼓励人们利用这样的体系。

6.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哪些战略?如何看待这些战略?

答案要点:(1)满足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而解决的方法一是直接向穷人提供适当的营养、保健服务、教育、卫生和供水设施;二是加速经济增长,提高穷人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由于这种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援助,所以,发展中国家担心对本国主权造成侵害,为转变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增加难度。这种发展战略可能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 提供基本需要将导致资源从投资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妨碍经济增长, 使得满足基本需要战略难以长期推行; 另一方面,提供基本需要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它和工业投资一样是生产性的。不过,满足基本需要与工业化和加速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互补性关系。满足基本需要战略和工业化战略之间有必要,也能够同步实行。因此,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推行的程度,取决于它与促进增长战略的彼此协调程度。如果在可承受的基础上满足基本需要,那么对进行必要的有利于工业发展的生产结构转变将有所帮助; 如果安排恰当的基本需要战略实现更平等的收入分配,那么也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

(2)工业化优先战略:工业化优先战略, 是依据工业化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之间、工业化与总产量增长之间存在密切正向联系而提出的, 即所谓“制造业作为增长的发动机”原理。由于重工业是对于整个工业化装备的支持, 实行工业化优先战略的国家, 往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发展战略在工业化初期和以后的一段时期内, 需要农业部门付出较大的成本代价, 将农业的积累转移给工业部门。这种

情况能否维持, 能够在多长时期内维持, 在各国是有差别的。

(3)平衡增长战略:讷克斯和罗森斯坦-罗丹等提出一种平衡增长战略。该战略认为, 一个国家如果要成功地获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就必须使各种工业同时得到发展。因为工业的发展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或消费情况。而供给方面的平衡增长又需要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业来防止供给短缺现象。从整体化的角度来看, 还需要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否则, 两个部门间的贸易条件就会急剧变化而不利于工业, 导致经济增长的停顿。“平衡增长战略”有两重性: 一方面, 它承认供给的不可分性和需求的互补性;另一方面, 它强调达到工业和农业部门之间、资本品和消费品产业之间以及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

(4)不平衡增长战略:赫希曼是不平衡增长模式和观点的代表。他认为, 所有国家不可能按照同一个模式去发展, 各国应该有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某些国家可以集中精力着重发展某一些工业, 而另一些国家则可以致力于另一些工业的发展。不过, 赫希曼的观点也强调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指出尽管同时全面进行的“大推进”模式缺乏现实性, 但在某系列工业部门中也的确存在同时发展或相继先后发展的客观可能性。赫希曼主张, 经济发展中应该首先挑选出相对于其成本来说对发展贡献最大的项目进行投资, 因为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不是资源本身, 而是资源投入使用的方法和能力。因而, 应该优先考虑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致”决策的项目。实际上, 赫希曼

主张通过“连续适应”过程来实现发展。这一过程与价格机制的运行很相似, 它通过发展, 发现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然后着手克服它们。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魅力之一就在于, 它实际上不放弃市场机制, 对物质资源的利用比较经济和有效率。

(5)进口替代战略: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利用关税或其他手段限制外国产品或技术的进口, 借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 就是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分许多阶段。第一个阶段, 也是最容易的阶段, 是以国内的产品来替代非耐用消费品, 如服装、鞋帽、皮革制品、木材制品等。工业化初期的国家适合生产这些产品, 而且劳动成本也相对较低。这时并不需要太多的保护。第二阶段是对钢材、机械等耐用品的替代。这时, 就需要有较高的保护, 因为这时的生产规模很大。但是, 这时的保护却可能带来低生产效率和高成本、高价格、高汇价的状况或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 而且收入分配和国际收支状况也会恶化。此外, 这也会扩大工、农业产品价 格之间的“剪刀差”。同时, 由于进口替代战略鼓励资本集约型的生产和投资, 也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结果是, 工业品出口遇到障碍, 贸易条件不利于农业, 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对工业品的国内需求。

(6)出口导向战略:这种战略是采取各种办法积极推动本国商品的生产, 鼓励它们到国际市场去竞争, 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都先后采用过这种战略, 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种战略下, 政府给予出口补贴、对

产出和投入免除间接税、进口投入品免除关税、出口利润免除所得税、规定出口免税期等相关政策优惠。通过促进出口, 解除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外汇约束和储蓄约束, 借助于世界经济的互利关系, 还解决了资源短缺和技术落后的问题。

7.请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认识。

答案要点: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但这些学术成果从一个侧面又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的一个部分, 仍有不少可为我们借鉴之处。

其一, 本章论述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

一些问题, 并能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图14-4 中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 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应使该图中的A 点向右移动。可采用的方法有:

(1) 可以提高整个f(k) 曲线, 这意味着使用新技术, 在一定k 值下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可以提高sf(k) 曲线, 这意味着增加积累或储蓄。 (3) 可以压低(n??)k线, 这意味着控制人口增长率。 一般来说,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k值通常较低。以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确值得发展中国家考虑, 而该图可以形象地对此进行说明。

其二, 本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表明, 教育的加强、知识的增进以及知识的应用等, 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结论

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它们表明, 要想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 必须增加对科学技术事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事业的投资。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

其三,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 一个经济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研究开发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又一次强调了教育作为基础的重要性。

总之, 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促进我国的经济迅速而平稳地向前发展, 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实际情况的同时, 吸收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在内的国外一切有用的东西, 为我所用, 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和经济科学的建设。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少经济发展的战略,这对我们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也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鉴别, 以避免在认识上和借鉴中发生误解和误用。

满足基本需要的战略和工业化优先战略实际上都属于国内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应该说, 这种战略比较符合实际要求。但是, 采取这种战略的国家, 一般都非常贫困, 有时连启动经济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也就是说, 无力打破经济发展的起步障碍, 只有靠外来的援助才有希望获得起步的初始条件。很多相对落后的国家, 很难获得必要的初始启动资金和外来的援助, 或者本国完全不具备进行工业化起步的基础, 因此, 就无法实行国内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平衡发展战略主要是兼顾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不可分性”提出的。这种理

论认为, 由于资本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在增加供给时, 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各方面的投资, 以保证各种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而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是指由市场规模所造成的对经济活动的盈利性及可行性的限制。所以, 应该各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经济, 通过使各部门的产出增长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致, 来达到供求相等;同时, 也要防止各个部门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相互制约。另外, 平衡发展战略也会克服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间的偏差。应该说, 平衡发展战略的构想还是不错的, 与计划经济的设想有一致性, 它主张供求均衡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要求的。但是, 平衡发展也有二重性: 一方面, 它承认供给的不可分性和需求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 它又强调达到工业和农业部门之间、资本品和消费品产业之间以及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活动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具体来说, 平衡发展战略所要求的条件, 在客观上和现实中很难达到。这种战略以经济中不存在资源和要素条件的短缺和瓶颈、信息充分及时、在进行大规模平衡投资和发展之前各部门和供求之间原本处于均衡状态为条件。它对各方面条件的要求极高, 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如果发展中国家真的拥有平衡发展战略所要求的条件的话, 那么它们也就不会是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了。

不平衡发展战略与平衡发展战略不同, 它认为, 从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比较和选择, 对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条件下可进行的项目加以排序, 应该有重点地优先发展那些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和“引致效应冶最大的项目。可以说,

这种发展战略比起平衡发展战略来, 更具现实感和可行性。这是其最大优点。但如何对可行性项目进行评估, 如何估计一些项目的“引致效应冶, 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缺乏经济活动间的相互依存性。如果说可以发展某些项目, 那么也往往是出于偶然性的条件。另外, 不平衡发展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 个别项目或部门的发展也许会导致更大的经济失衡或通货膨胀。

实际上, 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结合起来实施的。因为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和互补的性质。从各国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 也一定是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交织、交替进行的。我们在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时, 可以灵活掌握二者的结合程度。

进口替代战略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是适合的, 不过这一般只能发生在初级加工产品方面, 短期内无法适用于高技术产品。所以, 采用该战略的发展中国家, 只能利用该战略达到较低的发展水平, 而无法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采用该种战略所必须注意的。所以, 尽管进口替代战略的确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 但它只是一种相对短期的、有较大局限性的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对于一些经济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 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是可行的。它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其一, 该国准备生产并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稳定的需求, 并且少有竞争者; 其二, 该国基本具有生产该种出口商品的能力, 比如技术、设备、生产

原材料、有适当工作能力的工人, 而且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当这些条件具备时, 就可以通过出口导向的产品生产, 逐步组织起与之配套的其他生产和服务系统, 最终达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的。这里应该注意的是, 尽管出口导向战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完全依赖出口导向战略或较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导向战略, 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并且过分强调出口导向战略也容易忽视内需不足问题, 造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此外,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多种具体因素, 而且社会制度、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国际经济秩序等重要因素也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说, 已有的发展战略固然有其可取之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要具体分析、慎重使用。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我们始终是根据自己的国情, 在借鉴各种发展战略优势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各种发展战略, 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实践证明, 经济发展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 进行适时适地调整。只有如此, 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向着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 【参考答案】

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能

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e表示。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用?表示。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P,某一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Pf,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本国居民应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e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Pf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ePf。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e

2. 实际汇率与净出口关系如何表达?

【参考答案】

实际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一般来说,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的商品相对价格、关税、进出口

商品量限额等因素。

由于实际汇率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对于进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国外商品和服务就变得相对便宜,故进口正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对于出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会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抑制了出口,故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汇率变动。

PfP。

由于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从总体上来看,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用图形表示:

3.在固定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以下我们用图形具体分析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资本完全流动下,BP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当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比如增加政府支出或者减少税收,那么将引起总需求的扩大,结果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见下图。IS曲线由IS1移至IS2,IS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名义汇率面临上升的压力,此时,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不变,增加本币供给,使得LM曲线右移,即由LM1移至LM2降低均衡汇率,

直至均衡汇率降低到固定汇率水平e*。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得小国经济的汇率水平固定在所承诺的水平上,但产出水平提高,即从Y1增加到Y2的水平。

其次,分析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假如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那么LM曲线将向右移动至LM',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似乎使得产出Y有所增加,但事实上,在资本完全流动下,这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有微小的变化就会引起资本流出,从而形成名义汇率下降的压力。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缩减货币供给,使得LM'曲

线又会到原来LM曲线的位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4. 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随着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一国货币当局没有维持汇率波动幅度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分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当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时,比如减少政府支出或者增加税收,那么将引起总需求的减小,结果导致IS曲线向左移动,见下图。IS曲线由IS移至IS*,IS曲线向右移动使得名义汇率下降,但是产出没有变化。

在小国的开放经济中,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汇率下降,汇率下降使得国内商品相对于国外商品变得更加便宜,净出口增加,紧缩

性财政政策的紧缩效果被本币贬值抵消了。

其次,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当央行减少货币供给时,LM曲线会向左移动。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LM曲线左移至LM*的位置,形成新的均衡点。此时,名义汇率由e上升到e*,产出由Y减少到Y*。

5. 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 政府的关税或者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在浮动汇率制下,当政府采取关税或者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措施来限制进口时,将使得NX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但是由于LM曲线是垂直的,其结果使得汇率上升,由于汇率上升反过来会限制净出口增加,所以最终使得产出保持不变。详见下图。

6. 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参考答案】

马克思把国际经济学作为完整理论体系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曾把国际经济学列入他的六册著作写作计划中。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随着商品越出国境,进入世界市场,一国商品的国别价值就转化为国际价值。但它仍然必须遵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一基本原理。可见,只有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之上的开放经济理论才能揭示国际经济的本质关系。

当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经济的兴起、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等,这些都经济全球化出现的经济现象。

尽管在经济全球化的下,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多样,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其价值不是以该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反映世界水平的“世界劳动平均单位”来决定。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发展越充分,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而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异成为贸易商的利润源泉与贸易动力,成为世界各国及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无形之手”。国际价值的形成,国际价值规律的充分作用,使得参与世界市场的各国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明显增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将使得国内经济更多地与国际经济融于一体。我们必须用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变化趋势,并且充分利用国际价值规律来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0和均衡收入水平Y0。假定利率水平保持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提高总需求水平,促使IS曲线右移至IS1的位置,均衡收入增加到

Y2,产品市场实现新的均衡E2。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货币需求

增加,在原来利率水平上存在着货币的过度需求。在保持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r0上升至r1的水平。企业的计划投资支出下降,总需求相应降低,即产生“挤出效应”,收入水平从Y2下降到Y1。这一过程持续到两个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即达到E1点,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上升。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如图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IS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IS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点。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引起IS曲线右移至IS1,但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IS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a)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大。这是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弱,利率上升对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均衡收入增加越多,因而财政政策效应越大。

IS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

(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不同的财政政策效果。如图3所示,IS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LM1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LM2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

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0点。政府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右移至IS1,但因LM曲线的斜率不同,

IS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a)中扩张性财政政

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图(b)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大。

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此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得较少。在货币供给既定的前提下,这意味着不需要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而大幅度提高利率,从而意味着投资减少不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多,财政政策效应较大;反之,亦然。二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同。此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随着收入的增加,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量既定的前提下,投机性货币需求应相应减少。但由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为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上升的幅度比较大,由此导致投资减少较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少,财政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图3 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应

3.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的效应?

【参考答案】

货币政策目标市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市场的三大货币工具。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法定准备金率是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当局改变货币供应量对均衡收入的影响程度。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效应是指LM曲线移动(即货币政策的扩张或收缩)对均衡国名收入水平的影响。如图4所示,当实际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后,首先形成资产组合的非均衡而引致利率的变化。在初始均衡点E0,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使LM曲线移至LM1,产生了过度货币供给,即在现行利率和收入水平上,人们持有了超过他们意愿的货币量,居民将试图通过购买其他资产来减少已持有的货币,从而资产价格上升而收益下降,均衡点迅速向下移动至E′点,此时货币市场出清,居民因利率已充分下降而愿意持有较多货币。这时,产品市

场存在着过度需求,企业增加投资,使得产出和收入增加。因而均衡点沿LM1曲线向上移动到E1,两个市场同时实现新的均衡。此时,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下降。

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图5所示,LM曲线斜率相同,(a)图中IS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b)图中IS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假定初始均衡位置所对应的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都相同,即E0点。中央银行实行同样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LM曲线右移至LM1,但因IS曲线的斜率不同,LM曲线移动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动也不同。图(a)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多,图(b)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均衡收入增加较少。这是因为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着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越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需求增加越少,均衡收入增加越少,因而货币政策效应越小。

IS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不同的货币政策效果。如图6所示,IS曲线的斜率相同,(a)图中LM曲线更为平坦,斜率较小,货币政策效应较小;(b)图中LM曲线斜率更为陡峭,斜率较大,货币政策效应较大。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大,即货币供给的较大变动只能引起利率、从而投资的较小变动,从而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货币政策效应较小;反之,亦然。

LM曲线的斜率与货币政策效应

考虑LM曲线的极端情况:水平线或垂直线。此时货币政策表现出两种极端情况:“流动性陷阱”或古典情况。如图7所示,(a)表示“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都不会使LM曲线移动,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或

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从而货币政策没有任何效应。利率为零时即这种情况,因利率为零,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都不会引起居民购买债券,也不会使利率降低到零以下,从而不会引起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政策无效。(b)表示古典情况,此时LM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货币数量的一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达到最大限度。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至LM1,均衡收入从Y0增加到

Y2。

“流动性陷阱”与古典主义极端

4.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

【参考答案】

“相机抉择”与“规则”这两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它是指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未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

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当社会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失业扩大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消除通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相机抉择”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干扰;认为由于经济状况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改变以及政府迫于居民预期对政策的修订,使得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而,“规则”比“相机抉择”更重要。

(2)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调控不是对经济变化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对实施,如规定货币增长率政策。这一规则首先由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货币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成人为的扰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即当实际GDP大于潜在GDP,或者当GDP缺口为正数,或者当通货膨胀率大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中央银行应选择提高名义利率r,即调整利率应成为货

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总之,“相机抉择”与“规则”均是西方经济学者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应地货币政策策略也将发生变化。

5.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西方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等。其中,人力政策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及协助劳动力流动等。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又称为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主要包括工资—物价指导线、工资—物价冻结、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以及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四类。指数化政策是政府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名义变量,以保持实际变量值不变,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政策,其主要手段有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以及利率指数化三种。

6.何认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主张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分歧最多、争论最为激烈,这也说明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在客观上存在局限性。

(1)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经济运行的目标难以实现。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通过逆风向而动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会实现稳定生产与就业的政策目标。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因为时滞的存在、政治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经济预测能力的局限,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使经济运行更不稳定。

(2)关于政府是否应平衡其预算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债务会增加未来纳税人的负担,因而预算赤字会造成居民储蓄减少,平衡预算则意味着更大的居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但是另一些学者认为通过控制债务占国民经济的比率或增加速度,可以保证预算赤字不影响经济。

这些争论与分歧不仅说明了宏观经济理论自身的缺陷,而且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内在不稳定性,不可能通过政府宏观经济干预加以消除。因为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在短期内起到缓解经济危机和熨平经济波动的效果,但未能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消除诸如高失业率等宏观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