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45名博士生导师下岗记 下载本文

校党委书记张文显说,落聘的博导绝大多数是因为科研成果不突出,没有科研项目,或由于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了。第二种情况是不安心指导研究生工作。还有的是由于学术品格存在问题。

属于最后一种情况的博导是在前两个环节中审查不出来的。只有从第三个环节开始,是对博导的学术研究质量进行审核。

当众多“老博导”被那些硬指标卡下来之后,其余人的材料在7月10日流向校外,进行校外专家的匿名评议。吉林大学找了30多所院校的研究生院共108位专家进行评议。“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除了校长、书记,还有我。”徐学纯为这个环节的保密性自豪。

然后这些材料又回到学校,学部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用5天时间审核完后,进入最后一轮评定,由35人组成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评审。“大概有10余位老博导没熬过这最后一关。”

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参与的人最多,“人数必须要超过24人,否则不合法。”争论也最激烈。徐学纯说,“有时会为一份材料争辩1个小时,最后还要查看原始材料。”他参加了最后一个环节的评审。

对多数老博导的审查很顺利,没费周折就通过了。但对于有些老博导则会争论些时间。“主要牵涉到个别人的学术品格问题。”

校党委书记张文显说,个别博导是因为学术腐败而下课。徐学纯认为,其实也没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有的博导论文出现抄袭嫌疑,他引用了许多人的观点,但没标明出处。“他毕竟没有全盘抄袭,没到学校对其进行处分的地步。”

还有的博导做了一个项目的研究,应该是用一篇论文就能说明清楚了,但他将这个研究做一些改头换面,分发到好几处杂志上,算作多篇论文,“而其实这只是一个项目的研究。”

这些情况早已存在着,“老师和老师之间心里都清楚,谁做学问是什么态度。”以前因

5

为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制度,也就让这种现象存在着。

下课博导的疑问

一些时日以后,胡风力陆续接到电话,他的论文一篇又一篇地在核心期刊上刊登了。当刊登的篇数达到3篇时,胡风力的心情开始变得复杂。他想再争取一下。

校领导听取胡风力的情况后,给出了解释,制度已经定下,还得照章办事。做学问不急于一时,只要确实具备博导资格的人下次还是能被聘上。

胡风力接受学校这个说法。但是关于这个制度,“我到现在都没想清楚。”他说,用简单的量化标准是否能体现一个人具备了博导资格。

如果只是以简单的标准来量化博导的质量,就有可能让一些人绕开学术途径,动用其他手段去完成量化了的指标。“现在只要花钱,就能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如果人脉关系畅通,拿项目也不是难事。”

从9月29日到10月13日,学校设定了一个异议期,下课的博导可以通过校长信箱、登门拜访等各种方式,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于海光(化名)是一名中日文学关系研究的博导,因为没有研究课题而落聘。他去反映情况。他并不是没有课题,只不过那是一个日本的项目,关于中日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当时他没到学校科研处去登记,100万日元的研究经费也没落入学校的财务处。

校方的回应是,必须要有国家省部级的项目,文科项目经费必须每年在3000元。而于长敏在八五、九五都有国家省部级的项目,惟有这次没拿到国内项目。“如果有一个老师今年正好有项目,他就被选上了。那样偶然性也太大了。”

徐学纯说,在异议期里是他压力最大的一段日子。他要解答博导们各种疑问,事先对他们会从哪些方面发问要有准备。两周中,他接待了20余名下课博导,“回答时,必须要小心

6

翼翼。”

“他们的疑问都集中在个人具体的问题上。”有医科大学的下课博导来反映,他同时又是医院里的医生,既要给病人看病,又要带学生上课,没时间从事科研项目。徐学纯的回应是,如果医生的身份和博导有冲突的话,那两者只能择其一,“因为带领着博士生从事科学项目研究是博导必须的职责。”

“还有些事就会麻烦些了。有的实在解释不了,还要通过复查。”徐学纯说,有的博导的科研项目是四个人一起做的,研究经费怎么算,就会有各自的争议。有的博导论文是发表在一些学会期刊上的,而且学会在国内还有着一定的知名度。这些论文算不算符合标准就需要再进行复查。“最后还需要复查的大概有10或8个人吧。但基本都是维持原样。”

“来表达疑问的博导中,没有一个是对制度中程序设计进行质疑的。”徐学纯对程序设计的公正、严谨充满自信。

利益中膨胀的博导

“博导队伍扩大的速度太快了。”张文显深有感触,“这直接导致了博导质量的良莠不齐。”张文显是在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聘为博导的。当时是42岁。他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成为博导的都是学术大师,他们在学术界都有很高的声望。“这里存在着一对质量和规模的矛盾。”

张文显是由国务院学位办选聘的最后一届博导。此后,选聘博导的权限就下放到有条件的院校了。这也为博导数量的膨胀开创了一个首要的条件。

徐学纯原先是长春科技大学研究变质动力学的。他是由院校选聘的第一批博导。那是1994年。在徐学纯的记忆中,整个学校大概只有10来名博导。在他成为博导之后,博导数量就已达到20多个。“当时我是最年轻的。40岁都不到。”

致使博导迅速膨胀的第二个原因是,学校博士点的增多。一个博士点通常有3个研究方

7

向,“现在有的博士点都出现了5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就有一位博导。

在徐学纯被聘为博导时,长春科技大学只有5个博士点。到了2000年,就有8个博士点。“科技大学规模小,学科建设的发展余地也有限。所以8个博士点,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学科。”

但是2000年,吉林大学成为了一艘航空母舰。它将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大学合并组建成一所新的全科型的综合大学。2005年又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纳入麾下。

2000年,全新的吉林大学的博士点达到了80多个。如果按照一个博士点有3个博导计算,全校就有240名博导。而到了2005年,吉林大学的博士点达到了130多个。博导的人数有800余名。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永流说,学校的博士点多少和这个学校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博士点、博导的多少成了学校自身价值的全部体现,它们也成了各个大学之间一拼高低的本钱。

“还有更实际的经济利益。”吉林大学一位下课博导说,博士点多了,可以招收的博士生人数也就多了。这位博导招收的博士生每年要付12000元学费,其中只有2400元作为培养费,直接用于学生复印资料、买图书等花销上。

目前吉林大学总共有1500名博士生。徐学纯说,2005年,吉林大学又申报了约50个博士点,如果申报成功,吉林大学的博士点将在2006年达到180多个。

不得不改的博导制度

在2002年到2003年之间,吉林大学有5位博士生多次来寻找张文显,要求更换博导。理由是,他们将毕业论文交给博导,但被拒收,给予他们的答复是,“现在没有时间看。”在几个来回之后,论文终于被收下。可没几天,论文又被退回,这次给出的理由是,“论文不符合条件。”最后,张文显亲自去学院化解了矛盾。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