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针刺补泻 下载本文

《内经》论针刺补泻

一、补泻的原则

1、补法原则

2、泻法原则

3、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虚实不明显取相关经穴平补平泻。

4、辨证补泻

“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

5、刺法禁忌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由于阴精阳气、形体气血俱虚,体虚不胜针力,故不宜用针,宜调以甘药。

二、补泻的依据

1、辨别虚实

脉证虚实:全面诊察、四诊合参、辨明虚实,作为补泻的依据。

经络虚实:通过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了解经络虚实。

2、审察形神

诊察患者体质、形态的强弱与神气的盛衰,作为补泻的依据。

3、明辨经络

熟悉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腧穴(如五输穴、下合穴等)。根据经络的盛衰、病变的深浅,确立相应的补泻方法。

三、补泻的方法

补法: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逆其气,或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1、迎随法

迎即逆,为泻;随即顺,为补。迎随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迎随是各种补泻法的概称,为补泻法总则;狭义的迎随指某一种具体的迎随补泻方法。

狭义迎随补泻法

(1)子母迎随补泻法

(2)深浅迎随补泻法

(3)提插迎随补泻法

(4)呼吸迎随补泻法

(5)针向迎随补泻法

2、徐疾法

徐指慢,疾指快。徐疾法是一种通过用针的快慢速度实现补泻的方法。

《内经》有两种徐疾法,现分述如下。

(1)《灵枢》徐疾法

《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与捻转、提插、开阖等手法结合。明代的复式手法烧山火、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