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 下载本文

二、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皆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特殊因子——仅与特定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等。 2、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认为,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选择。于是,他首先分析工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成本因素。——

1)地的土地费;(C)

2)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C) 3)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X) 4)流动成本;(X) 5)物品的运费;(X) 6)资本的利率;(C) 7)固定资产的折旧费。(C) 3、前提假设:

1)已知原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流动花费商品下劳动力可以无限供应。——毓按:与现实差别最大。 4、理论构建:

1)力求使费用最小。

2)解构讨论:A.当运费是唯一的变量时,工业区位格局如何?

B.在A的作用结果的基础上,若劳动费各地不同,区位会如何变化?C.在B作用的基础上,分散和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怎样?

1运费指向论—— ○

运费构成:原料运费+产品运费。 运费=f(重量W,运距S)

原料分类:遍在原料,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单位产品中

所包含的局地原料的重量。

区位重量: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 总重量=局地原料重量+最终产品重量。即 区位重量(WL)=(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产品重量(WP)

=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1 =原料指数(MI)+1 WL=MI+1

F.最小运费原理与区位选择:

MI>2, 或MI>1时,区位在原料地; 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

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原料地均可,为自由区位。

当有多种原料时,采用力学方法求解“重力中心”——最小运费点。 G.综合等费用线:

见图P64:3-8。

意义:简明,实用;不至于使得工业区位集中于一点,而是使之分布于一

个椭圆上。

2劳动费指向论—— ○

A、劳动系数(CW)=劳动费(EW)/区位重量(WL)?移动单位产品的重量所

13

需要支付的费用。

B、CW越大,则区位越可能移向劳动费区位; CW越小,则区位越可能选择在费用区位。

当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所带来的劳动费的节约额>离开最小运费点增加的费用时,劳动费指向方起主导作用。 C、劳动费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人口密度大,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力强; 人口密度小,运费指向的影响力强。 3集聚指向论—— ○

A. 若集聚节约额>运费+劳动费的增加额时,则集聚指向起主导作用; B. 集聚一般发生在多数工厂相互临近的区域。 C. 集聚度发生在“交集”处。

伯区位论的意义

首次将抽象与演绎的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的研究; 费用最小点乃是最佳区位点,故称之为成本学派; 指向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3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总说:帕兰德,瑞典人。1935年在《区位理论研究》学位论文中提出自己的区位理论。与韦伯相比,他引入不完全竞争观念,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2、区位与市场地域:

当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运费率已知时,价格决定产品销售的地域范围。 价格=工厂价格+运费。

工厂价格的大小影响着市场地域的大小。见图P71:3—11。 3、运费与区位理论:

假定运费是运送距离的函数,则运费有两类:A距离比例运费;B远距离递减运费。 A.情况下,等运费线为等间隔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处处相同。

B.情况下,等运费线为间隔渐大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产地和消费地最小。→端点布局!

C.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之地。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1、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运费结构:站场作业费+线路运输费

因为站场作业费不变,所以应减少货物的中转次数,以节约费用。 运输方式:公路→短途运输;铁路→中长途运输;水路→远距离运输。 2、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A. 见图P74:3-12。

工厂价格低,则市场地域面积大;反之,则小。 B.见图P74:3-13。

N点是送达的最佳距离。与经济规模有关。 C.主原料地和市场是最佳区位。

14

三、区位相互依存学派

霍特林模式:见图P76:3-14/15.

在无限非弹性需求条件下,两家工厂集于一起,每家占有的市场面积最大。 在弹性需求条件下,分开布局有利。

能够占据最大的市场区域的区位是最佳区位。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最佳区位应是利润最大点,即“收入-支出=最大值”的点。

需求圆锥体:在均质的平原上,市场区是圆形的;最后形成的空间模型则是正六边形。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见图P79:3-19。

各点距离上运费的组合最小时,乃为运费最小点,亦即最佳区位。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1、在无限的需求弹性条件下,生产者将在消费地进行生产,因为运费造成的价格增加会使总需求减少;

2、若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竞争,则产品的价格就会减低,区位就会相互接近(集中于市场地);反之,;若非竞争、垄断,则区位就会分散。

3、对产品的需求越是弹性。到消费者的运费越高、企业数量越多,区位将出现分散; 4、区位选择往往某一因子是最主要的,当此因子不能唯一确定区位时,次要因子方起作用;

5、运费是工厂的一个决定因子,故区位首选市场;只有当原料易损伤或原料的运费比最终产品的运费大很多时,区位方指向利用产地。

6、个人要素影响区位的选择,满足最大化的区位通常会取代利润最大化的区位。

§3-4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满意人与经济人:

1、满意人是真实的,经济人是理想化的;

2、人们遵循最小努力原理;

3、区位选择者的行为目标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感。 二、史密斯的收益性界限空间分析

1、基本原理: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2、见图P82-83:3-20;3-21;3-22.

3、企业家最可能选择的区位是: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的行为空间。 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见图P84:3-23;3-24.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构建过程—— 假设前提→概念定义→锁定目标→清化关系→建构综合→形成体系。 ◆习惯上,人们把资源及原材料、市场、交通条件称为区位因素。

【讨论问题】

1、各种区位理论中,研究过程中不变的一个因子是什么?

2、韦伯的市场是“点”状的,霍特林的市场是“线”型的,廖什的市场是六边形“面”状的,那么,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有无必要考虑三维情形呢?

3、廖什的需求圆锥体泛化后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后心得】

15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内容;2廖什中心地理论【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3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及其运用。 的内容;○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三原则及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2廖什的中心【教学重点】○

3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地系统;○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三原则及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的形成;○2廖什【教学难点】○

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廖什中心地理论;(三)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四)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讲授纲要】

§4-1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背景与目的 1、背景:

城市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 2、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怎样的规律之问题。 3、在实践的基础上应用演绎的方法求得。 二、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A.前提假设:见P89。

B.分析演绎:见P89-91:图4-1;4-2;4-3;4-4 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