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政府购买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如美国电子产品创始时期等。
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市场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三、环境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如在城市的上风向不能布局污染严重的企业等;
2)同时,环境也影响、制约经济活动。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不能制造高精尖的产品,更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
∴优美的环境业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越益成为区位选择之重点。这取决于该市场的可进入性。1)地理可进入性(位置/距离); 2)经济可进入性(运费/通讯费); 3)制度可进入性(开放/自由); 4)社会可进入性(语言/文化)。
§2-5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交通三要素:
交通网;2、交通流;3、地域。 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密度(总长度/单位面积) 交通网
结构(连接度/通达性)
1)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的比。即: β=E/V(E:边的数量;V:顶点数量)
2)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Dij(j=1,2,3,?, n)→min。
j?1n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i?1n?Dij(D
j?1nIJ
同上)
D越小,联系水平越高,通达程度越好。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胡佛提出的运费构成:线路运行费+站场费。
线路运行费:与距离有关,是距离的线性函数。公路>铁路>水路。 站场费: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相关。水路>铁路>公路。
9
胡佛原理: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见P49图。 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机场产业区:1)机场业务关联区;2)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产业。
中国古代书院/陵墓/住宅/都城/寺院等的区位选择; 航空航天中心的区位选择; 长城的区位选择; 教师座位的选择??
区位选择理论,讨论的是有关区位的一般空间法则。
【讨论问题】
什么是区位?什么是经济活动的区位?若要讨论某一地的区位条件,当从哪几个方面说起? 对经济活动的区位产生影响的投入要素包括哪些? 市场和交通分别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 从端点布局原理分析上海宝钢分布的合理性。
【教后心得】
第三章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内容概要及其应用情况;2【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3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内容概要及应用情况;○4其他工业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结构;○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内容;2韦伯及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3【教学重点】○○○
3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的特点所在。 杜能和韦伯区位理论构建过程中的思维程序;○
1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结构的比较;○2综合等费用线图的分析;○3其他工【教学难点】○
业区位理论特点的概括。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发。 【教学内容】(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二)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三)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讲授纲要】
§3-1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背景与目的:
1、背景:
10
19世纪的德国,通过改革,使得农民成为自由农民,贵族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为独立的农业企业家。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格局随之出现。
2、目的:
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当时的农学家泰尔的理论占主导地位。他认为,应以全面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大麦+休闲。
杜能购得农场,根据自己的方式种植,并记录下数据,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年,他出版了《孤立国》一书。 二、杜能区位理论概论
1、理论前提:
假设条件——“孤立国”。(P53) 2、形成机制: 运费∝距离; 运费∝重量.
地租R=收入-支出
=(生产总量Q×价格P)-(生产费+运费)
=PQ-(单位农产品的生产费C×生产总量Q+生产总量Q×距离K×运费率t) =PQ-(CQ+KtQ) =(P-C-Kt)Q 要求:R→max。
若假定P、C、Q和t是常量,则运费就成了唯一的变量,这样,R就是距离K的函数。 ∵运费∝距离, ∴R=f(运费)。
当R=0时,是农业种植的极限。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P54所示,合理的农业空间结构是: 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畜牧业圈。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宏观尺度上: 研究者:乔纳森。 研究地域:西北欧。 分为7个带—— 1)温室、花卉;
2)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3)奶酪制品、肉用羊牛、饲料、纤维用亚麻; 4)普通农业地带;
5)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6)牧场; 7)森林。
2、中观尺度上: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研究者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分为4个带——
1)1~10KM,蔬菜、奶牛、花卉;
2)10~20KM,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 3)20~35KM,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 4)>35KM,商品粮、棉花、渔业、奶牛。
11
北京——
1)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
2)远郊区:内侧-粮食、生猪;外测-粮食、鲜瓜果、林木; 3)外围山区:林业、牧业、干果。 3、微观尺度上: 研究者:纳瓦佛等;
研究地域:非洲卢旺达农村居住地; 分为6个带—— 住宅区; 芭蕉林;
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 咖啡栽培地;
外测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
A.雨季耕作的相对干燥地;B.旱季耕作的相对低湿地。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农业空间地域分异现象定会出现。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 还有,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没有绝对的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种植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作物的布局是合理的。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其首次对农业地域的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其结论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基础,实乃对产业地带的研究;
其孤立化(绝热法/解耦法/清化法)的研究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1、可通航河流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见P57图3-4。
2、谷物价格和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见P58图3-5。
3、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模式 见P59图3-6。
杜能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辛克莱尔模式揭示了发达国家大都市周围的土地农用情况。 ◆杜能区位论的建构过程—— 假设前提→锁定于一→渐次展开→形成体系。
§3-2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背景与目的 1、背景:
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地域间流动;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2、目的:
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 3、作者介绍:
韦伯,德国人。曾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过长期而详尽的调查;于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