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5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本事 下载本文

上级的行为像风,部属受到启发,就会产生草一般顺风而摇摆的反应。上司先具有至诚的爱心,关心、关怀、爱惜部属,部属心里自然有所感觉。上司的感,如果是短暂的、一时的,那么部属也许就没有什么反应。上司若是能够持之以恒,做好榜样,那部属就会自然跟进,时间久了,部属就必然会有反应。管理中不应该是部属先对上司好,以免鼓励大家奉承、拍马,成为小人。而是应该上司先对部属好,表示关心、关怀、爱惜部属,布置一个安人的工作环境,大家和谐相处。良好的感应,自然持久有效。

将心比心的意思,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找到两方面都很合适的东西,这才叫做管理。管理就是配合,配合得好,管理就很好;配合得不好,管理就会失败。

【案例】

以前因为受香港的影响,司机开车经过收费站,停下来交了10块钱,然后听到工作人员说谢谢合作,他就一肚子火:我给你钱,还跟你合作,你最好不收钱,少合作。后来大家知道这样说不太好,于是都改了,收了钱后,他会说祝你一路顺风,一路好走,这才会让人很愉快。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讲 絜矩之道的内涵(上)

【本讲重点】

絜是审度的意思 矩是法则规矩 自由有一定范围 守规矩自动自主 人人守分有规矩 个个享有大自由

自由是有范围的,并不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限制。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享有最大的自由。

任何一个问题,开宗明义解释其定义是不合理的,尤其人们对一件事情还没有太多概念的时候,就得到这个概念的定义,他的思想很可能会被套住,中国人很少轻易下定义,是为了尊重受教者的权益,这就是中西方做学问的不同之处。西方的学者很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别人身上,认为自己有学术权威,而中国人则不会这样做。

【案例】

接受一个问题、一件事物,首先应当自己去慢慢体会、慢慢感觉,得到自己的答案。如果经过思考还是摸不太准,这个时候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因为他自己心里已经有底了,再来听别人的意见,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不像刚开始时就被强迫接受别人的意见,好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是错误的。

絜是审度的意思

絜是审度、仔细考量的意思。人要自由,就必须自己审慎度量,不要侵犯别人的自由。只有人人都审慎考量自由的尺度,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自己才能够享有自由。但是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只有审度的自由,只要做好自身该做的事,人人才可能享有自由。

“絜”就是审度,对中国人而言最难的就是这个度,而这个度就是指度量衡。这个度需要人们自己去评估,去拿捏,而不是统一的规定,因为每个人的定位不一样,每个人的分量不相同,每个人的智商不一样,每个人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案例】

外国人经常批评中国的法律不够周严,当他们讲到中国的投资环境时,第一个就是法律不周严。而国有企业的老总的回答却是,中国的法令太多了,把国企管得太死,根本动弹不了。民营企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尺度,没有什么规矩,可是国有企业却觉得规矩太多,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

矩是法则规矩

矩表示法则,也就是规矩。人如果不守规矩,也就不应该享有自由。同样,不守规矩的员工就不应该享有自由。法则、规矩、办法、规定,就是用来约束这些不守本分的员工,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人都合理地遵照法则规矩。

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制度,没有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可见中国人非常重视制度。中国的制度很周密、很完整,几乎每一个公司都会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但是中国人也确实过分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以致于这些制度失去了效果。规矩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不了解规矩的人,就根本无法正确的工作,但制度又不应该定得过分周严,否则就会无法变通。

【案例】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早会定制度,而且把制度定得最严密的民族。早在周朝的时候,我国就出了一个周公,周公是很会定制度的,所以使得孔子对他很尊敬。

外国的文字定出来的法令规章是死的,但是用汉字定制度,不管怎样定它都是活的。中国字、中国话、中国人,在外文中用一个词就可以翻译,而用汉字定契约,实际等于没有定,因为十个人看,就会得出十种不同的解释。

【案例】

若问开车的人遇红灯能不能右转弯,无论问多少人,他们的答案都是很奇怪的,他们说要看有没有警察。这就是中国人,因为他懂得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法律为本。看到红灯拐过去,警察就把你抓去了;看到红灯不拐,后面的司机就会按喇叭。中国人就是这么麻烦,同样的交通规则,在西方是一清二楚的,在中国永远是含含糊糊的。

中国的文字是活的,是有意义的,而西方的文字是死的,是没有意义的。虽然中国的文字不是很科学,但却相当艺术,中国的文字中有很多是被扭曲的,就好像中国的道理,有很多是被扭曲的一样。

第六讲 絜矩之道的内涵(下)

自由有一定范围

任何一个人都喜爱自由、自主,但人必须守规矩、重纪律,不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对于公司的员工来说,规矩、规定、法则、制度,都有其自由的范围。组织成员只有在组织规定和上级命令的范围内才有自动、自主的自由。

制度化是絜矩之道的起点,在制度内的自由,才合乎絜矩之道的要求。中国有制度,但是不可能严密,因为这需要保留相当的弹性。否则的话,制度就会把一个人从头到尾困得很死,使他动弹不得,最终变成一个包袱。中国人之所以对传统有相当的抗拒,就是因为很多人把它阐述得过于死板,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规矩要有一定弹性,若没有弹性就无法执行。

【案例】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如何解释?意思很清楚,第一个是天下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人;第二个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犯错。所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告诉我们父母统统会犯错,我们只不过是他们的子女。中国人没有那么简单,不要从字面上去解释。否则的话,就永远不了解什么是中国人自己的道理。

有的公司的规定非常清楚,上班时间不能看书报杂志。上班就要专心工作,凡是上班时间看书报杂志的人,一律罚人民币300元。规定很清楚很严格,可是谁能执行呢。当主管当领导的,自己的下属有一个人上班公开在那里看书报、看杂志,就去把他抓过来,照章处理,就罚他300元,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而且很可能是最差的领导。首先上司就会说,做人不要肚量太小,你大概是看到他平常表现很好,所以抓到机会就整他,没有必要。往往照章行事,却经常被上级认为是在趁机整人,危险更大。

守规矩自动自主

守分、守规矩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员工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守分、守规矩的员工,才有自动、自主的自由,这才合乎安人的要求。乱七八糟、毫无节制的自动、自主,危险性极大,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该极力加以避免。员工良好的素质首先要从守规矩做起,再学习权宜应变,这样才有将心比心的可能。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两者要兼顾,缺一不可。在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一定要注意沟通,下级要懂得向上级告知请示,征求上级的意见,否则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偏差。须知有规矩才能够成方圆,但是规矩又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如果规矩没有弹性,就不算是规矩了。

【案例】

有一个董事长,他的孩子当总经理。某一个星期天,他的孩子带着爱人、小孩一家三口,穿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来跟董事长请安并说道:董事长,今天又是星期天,又难得没有事,我平常也没有机会带他们出去走走,今天我们准备好了,要去郊游一下。结果董事长把脸一板:你为什么不早说?我根本不知道你今天有这个计划。所以,我昨天下午已经跟德国的供应商谈好了,今天十点钟你们两个见面,如果你早告诉我要出去玩,我根本就不会同意他。这个董事长没有错,而这个总经理却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下级对上级不能告知,没能请示。如果他事先告知董事长,他准备出去玩,结果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在北欧,许多人家经常会升国旗,所以给外人的感觉是北欧人很爱国,国旗还升在家里面,其实并非如此。在北欧,两家之间离得好远,陌生人经过的时候,看到那边有一户人家,想去要口水喝或者去那边歇一歇,好不容易开车过去一看,里面没有人。所以北欧人就有一个规矩,只要回到家,立刻先把国旗升上去,告诉别人说我在家,而并不是什么爱国。

规矩不是外人都能够了解的,因为它真正的作用,只有制定的人自己知道。现在有很多中国学者,经常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规矩,但须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一套规矩,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一套规矩,二者可以结合,但不能完全取代。

【案例】

当一个美国人给你一杯水喝的时候,你可以不必考虑太多,喜欢喝就喝,不喜欢就说NO。因为,考虑太多没有用,外国人脑筋是非常简单的,当他递给你一杯茶的时候,他就有一个选择,你要就拿去,不要就不给你了。可是碰到中国人就很麻烦,他拿一杯茶说请,你再想喝,也一定要讲不要。外国人要就要了,中国人再想要,也要说不要,这就是中国的规矩。他总共只有一杯茶,他现在口渴得要命,自己想喝的,只不过看到你在这里,尊重你一下,给你一点面子,如果你真的拿去喝了,那就是不符合中国人的规矩。

人人守分有规矩

企业管理能够顺畅,确立制度并且人人能够遵守是起码的条件。在这种人人守规矩的大前提下,合理地持经达权,才有絜矩之道可言。了解和同情是那些守分、守规矩的员工才享有的权利,对于不守分、不守规矩的员工而言,他们很难彼此了解,也就不可能合理地互相同情,因此往往产生滥用情感的危险。互信互谅,必须居于守规矩的基础上,彼此才有保障,只有人人守分、有规矩,才有放心地将心比心的可能。

制度和规矩本身,其内涵是经常变动的,不可能要求整个社会有共同的标准,但企业却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否则就没有办法做事情。

【案例】

一个年轻人去一个单位应聘,一看前面排了几十个人,而且一个一个在那里口试,他就会很急,说不定就录取三个,他就被取掉了。于是他就写了一个字条递给了那个口试委员,说还没有轮到我以前,请你不要轻易下决定。这个人不得了,很有自信心,实际他就是在下赌注。可能口试委员一看就觉得这个年轻人了不起,于是他开始对前面的人没有信心,等轮到了那个年轻人,就被录取了。但是如果那个主考官一看纸条,说这个人还没有进来口气就这么大,进来以后还得了啊,绝不考虑,那他就赌输了。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在没有共同的认识,没有共同的标准,押宝是很不好的现象。

矩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但是无论怎样变,它一定有它的弹性,在这个弹性中去拿捏就是絜矩。所以摆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两个很重要的选择,一个叫随机应变,一个叫投机取巧,絜矩之道就是抱着随机应变的心态,来找到此时此地的合理的解决方式,离开时空没有是非,没有道理,因此做任何决策都要配合时空,而不能脱离时空。

【案例】

外国人看到此路不通的标牌,他马上就会相信,然后回头向后走,而惟有中国人,看到此路不通,会继续往前走。当中国人看到此路不通的标牌时,头脑里马上会想那是昨天不是今天,今天已经通了。而外国人是不会这样想的,外国人一看到此路不通的标牌,他就相信此路不通。

有一个在美国住了十几年的人回到台湾工作,他接到国际性会议的通知,很想去参加。于是他就开始写报告,说我某月某日要去某某地方参加国际性会议,请你补助我旅费,还有参加的费用。这件公文旅行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最后有关方面同意了,但是这时候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人家已经开过会了,他就非常生气,大骂中国人,一件公文居然拖了一个多月。而真正的中国人不会让公文随意去旅行,这表示他完全不关心这件事。中国人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是会抓得很紧的,这一关跑过,赶快跑下一关。中国人最厉害的是这件事跟他有切身的关系,他会抓得很紧的。所以无论通信工具再怎样发达,也千万要记住,面对面永远是最牢靠的。

个个享有大自由

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这表现在员工目标的达成和求取安宁方面;但是员工的自由,还要顾及整体和他人的安宁,更是不能妨碍整体和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