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共射放大电路计算、仿真、测试分析报告 (请在本文件中录入结果并进行各类分析,实验结束后,提交电子文档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共射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计算、仿真、测试方法;掌握电路主要参数的计算、中频时输入、输出波形的相位关系、失真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掌握获得波特图的测试、仿真方法;掌握负反馈对增益、上下限截频的影响,了解输入输出间的电容对上限截频的影响等。
实验设备及器件:
笔记本电脑(预装所需软件环境) AD2口袋仪器
电容:100pF、0.01μF、10μF、100μF
电阻:51Ω*2、300Ω、1kΩ、2kΩ、10kΩ*2、24kΩ 面包板、晶体管、2N5551、连接线等
实验内容:
电路如图3-1所示(搭建电路时应注意电容的极性)。
VCC?5VR1R5100pF24k?C1k?C34?C1?10?F?VT?10?FR6R3vo10k?51?viR2R4?C2?10k?300?100?F?
图3-1实验电路
1. 静态工作点
(1)用万用表的β测试功能,获取晶体管的β值,并设晶体管的VBEQ=0.64V,rbb’=10Ω(源于Multisim模型中的参数)。准确计算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IBQ、IEQ、VCEQ,并填入表3-1)(静态工作点的仿真及测量工作在C4为100pF完成); 主要计算公式及结果:
晶体管为2N5551C,用万用表测试放大倍数β(不同的晶体管放大倍数不同,计算时使用实测数据,并调用和修改Multisim中2N5551模型相关参数,计算静态工作点时,VBEQ=0.64V)。静态工作点计算:
(2)通过Multisim仿真获取静态工作点(依据获取的β值,修改仿真元件中晶体管模型的参数,修改方法见附录。使用修改后的模型参数仿真IBQ、IEQ、VCEQ,并填入表3-1);
(3)搭建电路测试获取工作点(测试发射极对地电源之差获得IEQ,测试集电极与发射极电压差获取VCEQ,通过β计算IBQ,并填入表3-1);
主要测试数据:
表3-1静态工作点的计算、仿真、测试结果(C4为100pF) 计算值 仿真值 测试值 IBQ(μA) 12.058 12.1 12.468 IEQ(mA) 2.122 2.13 2.194 ICQ(mA) 2.110 2.11 2.182 β(实测值) 175 (4)对比分析计算、仿真、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
分析:可以发现,这三组数据基本吻合,测试值均高于计算值和仿真值,而仿真值比较接近计算值。产生误差得原因可能是实测中在数据的读取时出现读数误差。
2. 波形及增益
(1)计算电路的交流电压增益,若输入1kHz 50mV(峰值)正弦信号,计算正负半周的峰值并填入表3-2中(低频电路的仿真及测量工作在C4为100pF完成);
主要计算公式和结果:
输入峰值为50mV的正弦交流信号时,输出电压峰值为:
(2)Multisim仿真:输入1kHz 50mV(峰值)正弦信号,观察输入、输出波形(波形屏幕拷贝贴于下方,标出输出正负半周的峰值,将输出的峰值填入表3-2中);
(3)实际电路测试:输入1kHz 50mV(峰值)正弦信号,观察输入、输出波形(波形屏幕拷贝贴于下方,标出输出正负半周的峰值,将输出的峰值填入表3-2)。(信号源输出小信号时,由于基础噪声的原因,其信噪比比较小,导致信号波形不好,可让信号源输出一个较大幅值的信号,通过电阻分压得到所需50mV峰值的信号建议使用51Ω和2kΩ分压)
表3-2 波形数据(C4为100pF) 计算 仿真 测试 输入 50mV 50mV 50mV 输出正半周峰值 718.5mV 694.7mV 675.3mV 输出负半周峰值 -718.5mV -714.8mV -711.8mV 输出正半周峰值输出负半周峰值与输入峰值比 与输入峰值比 14.37 13.894 13.506 -14.37 -12.296 -14.236 (4)波形与增益分析: (a)仿真与测试的波形有无明显饱和、截止失真;
答:有失真,但是不是很明显,负半周相对失真严重些。 (b)仿真与测试波形正负半周峰值有差异的原因; 答:因为存在非线性失真。 (c)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关系:
答:反相;
(d)计算、仿真、测试的电压增益误差及原因;
答:主要还是读数的处理上存在误差,也有可能是元器件在实际插电路时存在接触电阻等引起误差(猜测)。 (e)其他……。
3. 大信号波形失真
(1)Multisim仿真:输入1kHz 130mV(峰值)正弦信号,观察输入、输出波形(波形屏幕拷贝贴于下方)(低频大信号的仿真及测量工作在C4为100pF完成);
(2)实际电路测试:输入1kHz 130mV(峰值)正弦信号,观察输入、输出波形(波形屏幕拷贝贴于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