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警示临时堆土处1.5m安全警示拦水沟0.75拦水沟5.464m4.964m1:1m施工车辆通道范围01:5.72.964m1:14m大部份土方采用机械短运至堆土地5m0.964m-0.978m1:11m3m4m11:11:拦水沟深水井点降水DN+800深水井点降水-9.536m-9.536m管道开挖断面图10mWs15m污水管道Ws1210m堆土堆多余土方采用机械短运至缺方地临时堆土处堆土示意图堆土堆四、
基坑监测:
本工程基坑监测的项目主要为:1、基坑边水平位移及沉降等;2、监测地下水位、3、路面沉降。 三.施工方法 一、施工测量
在施工测量方面,拟建立高精度的测量控制网,平面和高程均采用双控网,全面采用Ⅰ级全站仪施测。测量成果计算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图后量测与人工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计算结果无误。对于标高控制,外控按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施测,内控按三级水准标准施测。基坑各层的内控点(平面和标高),均增加检测程序,以此保证作为放样依据的控制点的准确性。建立一个统一的施工测量管理系统和有效的检测程序,确保施工测量的质量。
本工程的测量技术依据:采用国家的《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国家《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1、控制网的建立:
1)平面控制:首先,对业主提交的平面控制网(点)进行复测,复测的标准应等
同于原有平面控制网(点)的等级,经严密平差后,复测结果满足规范要求时,在使用前10天按标准格式报送监理工程师,并附测量方法和详细说明。如果认为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有问题,要及时向监理工程师反映。
2)高程控制网:业主在施工场地内提供的水准基准点,经复核认可,作为施工场
区的首级高程网的起始点,在场地周围设置4个二等水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施测。高程内控点的建立,由已建立的场区高程控制点引测,
组成内控三等水准符合或闭合路线,实测平差后,作为标高控制的依据。点位密度根据现场施工需要而定,但至少设两点。点位标志严格按规范设置,并定期检测。
四、基坑监测施工
监测频率要求:开挖期间开挖侧每天观测一次,非开挖期间每3-5天观测一次;当变形超限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观测。当基坑变形、地面沉降达到预警值,应立即通知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监测目的
1、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2、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二)监测原则
深基坑工程是一项技术上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性很大的系统工程。根据该基坑支护及周边环境的特点,在确定监测方法及监测内容时,需考虑以下原则:
1、保证重点:该工程为深基坑,所以基坑支护结构本身是本工程需监测的重点。沿基坑四周在基坑原土位置布置测斜管、在桩顶布置测量点进行位移和变形监测,以保证支护结构整体安全。
2、兼顾环境:由于本工程地下场区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其中孔隙水为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赋存形式。
3、经济合理:对选定监测内容,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在能够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监测内容,监测次数以节省监测费用。
(三)监测项目内容
本工程基坑监测的项目主要为:1、基坑边水平位移及沉降等;2、监测地下水位、3、路面沉降。
(四)基坑及周边监测准备工作
根据基坑开挖范围和开挖深度,应对基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位置、沉降等多项内容进行监测。为此,在进场施工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对周围原有的建筑物进行仔细调查、检测和技术鉴定,并做好记录、拍照等工作,
为施工过程中监测抢险及可能产生的纠纷提供必要的依据。
2、详细了解周围地下管线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在周边建筑物、路面设置沉降及变形观测点。 (五)提交的即时报告和监测报告
1、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检查外业观测记录,符合规定要求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本期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将其变形结果及时报至项目总工,以便判断和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为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监控信息。
2、基坑挖土施工开始后,每一周提供基坑开挖一周监测阶段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包括一周时间内所有监测项目的发展情况,内力或变形最大值以及最大值位置。监测过程中如测量值大于控制值时,应及时通知建设、监理、设计及施工等单位以便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3、基坑监测结束后提交监测报告,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遵循的标准文件及技术要求、测试目的与内容、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资料整理及成果分析、结论及建议等。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每次的监测结果及施工单位的处理意见,必须及时向业主、设计、建立单位如实报告。 五.质量保证措施 一、质量保证体系
1、为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及施工图纸所规定的全部任务,必须根据国家、省、市的施工规范、规程、规定以及工程项目施工特有的要求,进行全过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始终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各方面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并贯彻执行ISO9000—2000国际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使每道工序都处于受控状态,以工作质量和工序质量来确保工程产品质量。
2、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工程质量责任制,并将各项管理职责层层分配到每个管理人员、班组直至每个操作工人,层层落实考核,实行奖优罚劣制度,以促进工程质量管理。
3、严格执行“三级技术交底”制度,将设计图纸的主要概况和意图、主要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水文条件、主要管线情况、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和施工工艺重点控制项目、质量目标及其主要保证措施、主要施工注意事项等逐层进行交底,最终使操作工人掌握并能够按章操作。
二、质量控制措施
(一)施工技术的控制措施:
1、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决定了施工质量的优劣。发新图纸后,内业技术人员会同施工员现场对图纸进行深化、熟悉、了解,提出施工图纸中的问题、缺点、错误,并在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时予以解决。同时,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在施工过程中,质量难以控制,或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新的施工工艺才能达到保证质量目的的内容进行摘录,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编制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从而在技术上对此类问题进行质量上的保证,并在实施过程中予以改进。
2、施工员在熟悉图纸、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劳动力,并向操作人员作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落实质量保证计划。质量目标计划,特别是对一些施工难点。特殊点,更应落实至班组每一个人,而且应让他们了解交底的施工流程、施工进度、图纸要求、质量控制标准,以便操作人员心里有数,从而保证操作中按要求施工,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施工操作的控制措施:
1、施工操作人员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者,故从施工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均要有严格的要求,对操作人员加强质量意识的同时,加强管理,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2、首先,对每个进入本项目施工的人员,均要求达到一定的技术等级,具有相应的操作技能,并对每个进场的劳动力进行考核,同时,在施工中进行考察,对不合格的施工人员坚决退场,以保证操作者本身具有合格的技术素质。
3、其次,加强对每个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自觉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质量控制上加强其自觉性。
4、第三、施工管理人员,特别是工长及质检人员,应随时对操作人员所施工的内容。过程进行检查,在现场为他们解决施工难点,进行质量标准的测试,随时指出达不到质量要求及标准的部位,要求操作者整改。
5、最后,在施工中各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专业检制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工前有交底,过程有检查,工后有验收的“一条龙”操作管理方式,以确保工程质量。
(三)施工材料的控制措施:
1、施工材料的质量,尤其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结构安全,故在各种材料进场时,一定要求供应商随货提供产品的合格证或质保书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