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载本文

高一语文月考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5-12-29

第 Ⅰ 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臵,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进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臵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埋怨,责怪 .B.乃谋畔逆,夷灭宗族 夷,消灭 .C.吾如淮阴 如 ,到,往 .D.不矜其能 矜,矜持,慎重 .

5. 用“/”为划曲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B.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

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C.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

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D.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来实现的。 C.蒯通游说韩信叛乱,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形势危急。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

以乡利倍义乎!(5分)

(2)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8.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9.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