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和压觉)进入脊髓

二级:胞体:脊髓灰质后角(Ⅰ、Ⅳ、Ⅴ层)

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联合斜越上升1或2个脊髓节段,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少量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三级: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

发出F: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临床:脊髓丘脑束以上损伤,症状表现于对侧 头面部的浅感觉通路:三级 一级:胞体:三叉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黏膜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上升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 二级:胞体: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发出F: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级:胞体:丘脑腹后内侧核

发出F: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

临床: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于对侧;三叉丘系一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侧

C.视觉传导通路 a.视觉传导通路(三级) 一级: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周围突:至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感细胞) 中枢突:至节细胞 二级: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进入颅腔,两侧视神经交叉形成视交叉并延伸为视束(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F交叉,颞侧半不交叉)。终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三级:胞体: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发出F: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两岸。视束中少数F经上

丘臂止于上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F组成顶盖脊髓束完成视觉防御性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一部分。 临床: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央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

一侧视束、视辐射、视觉区损伤——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损伤,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b.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反射通路:视网膜的视觉冲动—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对光反射中枢)—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分布至瞳孔括约肌

临床:一侧视神经损伤:传入信息中断,患侧的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但健侧依然存在 D.听觉传导通路:四级 一级:胞体:蜗螺旋神经节内 周围突: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

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内耳道进入颅腔,在脑桥小脚处入脑,止于蜗神经核和后核

二级:胞体:脑干的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发出F:大部分横穿内侧丘系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形成外侧丘系,少部分F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分止于下丘,少部分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 三级:胞体:下丘

发出F: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四级:胞体:内侧膝状体

发出F: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横回。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因外侧丘系内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听觉区损伤不

致产生听觉明显障碍

位于胶状质背外方的纤维束,称为背外侧束或Lissauer束。胶状质发出短的纤维在此束中上行或下行1~2阶段,但仍终止于本节段或邻近几个节段的胶状质内,参与脊髓节段间的联系。此纤维束参与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 30.锥体系的组成?锥体外系的概念?

锥体系:调节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主要有大脑皮质、纹状体、小脑、丘脑、底丘脑核、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31.何谓上、下神经元?属上下神经元的核团是哪些?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Ⅴ层的巨形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

轴突:组成锥体束。下行至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束称为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成为皮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胞体:脊髓的前角细胞和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轴突:脑神经和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 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的最后公路

上运动神经元核团: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Ⅴ层的巨形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核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支配上部面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面神经核支配下部面肌的神经元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 32.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角膜反射:三叉神经眼支—— 脑桥—— 面神经核—— 眼轮匝肌

瞳孔对光:网膜产生视觉冲动——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

膝跳反射:韧带—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3.何谓齿状韧带?蛛网膜粒?

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的锯齿状韧带,末端附于硬

脊膜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的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 34.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何谓脑屏障?

产生及循环:侧脑室的脉络丛分泌— 室间孔— 第三脑室(汇合第三脑室产生的脑脊液)—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汇合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 蛛网膜下腔— 大脑半球脊侧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血液 脑屏障:在中枢系统中对物质在毛细血管或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运转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限制或选择的结构

35.脑和脊髓的被膜有几层?各层主要形成何结构? 脑: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脊髓: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硬脑膜深入各补脑之间的板状隔: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膈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蛛网膜下隙在某部扩大成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脚间池、交叉池、桥池 软脊膜:齿状韧带

36.硬脑膜窦及大脑大静脉回流?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海绵窦 岩上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上矢状窦 岩下窦

37.侧脑室、第三、四脑室的位置?

侧脑室: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内含脑脊液 第三脑室: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空间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形如帐篷,顶朝小脑,底为菱形窝 38.硬膜下腔、蛛网膜下腔位于何处? 硬膜下腔: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较宽阔部位,充满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