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舌回、枕颞内侧回、枕颞外侧回

21.基底核包括哪些核?何谓新旧纹状体?损伤状况如何?

基底神经核的特点: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因靠近脑底而得名,在背侧丘脑的背外方。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组成。 旧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出现较早(鱼类)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出现较晚(爬行类)

纹状体损伤:震颤麻痹——即帕金森氏症,旧纹状体损坏。临床表现为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幅度减小,面部表情呆板,肢体远端伴有静止性震颤。(被动屈曲齿轮状或铅管状肌张力紧张、慌张步态、措丸样动作)

舞蹈病——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临床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明显降低,上肢和头部做无目的、迅速的和粗大的突发运动;面部有挤眉弄眼、扭嘴吐舌的鬼脸样动作。

22.大脑髓质的组成?有哪三个系?包括哪些结构?胼胝体属何系纤维?可分为几个部分?

A.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穹窿联合。 胼胝体: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F构成,在正中矢状切面上分为嘴、膝、体、压四部分。

B.联络纤维:连接同半球的纤维。包括:弓状F、上纵束、下纵束、钩束、弓形带、扣带

C.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此种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

23.语言相关的中枢有几个?其位置(brodmann),功能? A.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置:额下回后部 分区:Broca 区(44、45区)

功能:说话表达。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传来的刺激,并需要与管理口唇、舌和喉肌的运动中枢的配合

临床表现:运动性失语症(失说症)

征候特点: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与人对话,构音器官的活动并无障碍,有的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B.听感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颞上回后部 分区:22

功能:听话理解,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 临床表现:感觉性失语症(失听症)

征候特点: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虽有说话能力,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 C.视感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顶下小叶的角回 分区:39

功能:阅读理解。是听觉和视觉信号的联系、整合区 临床表现:失读症

症候特点:患者视觉虽无障碍,但对单字的信号意义完全不理解 D.书写中枢

位置:额中回后部 分区:8

功能:书写表达。写出与声音相同的文字,再按脑内语言生理过程所安排次序和方式组合成句。 临床表现:失写症

症候特点:患者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看明白,但不能将这些写出来或写出的字句杂乱无章。

24.内囊的定义,分部及各部走行结构?“三偏症”损伤了什么结构? 定义: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是投射F构成的白质板,在两半球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开口向外的双“》《”字型 分部:前肢——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

后肢——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又可分为:豆丘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

膝——前后肢汇合处 走行结构:

前肢:额桥束(下行至脑桥核)、丘脑前辐射(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纤维束) 膝:皮质核束

后肢:豆丘部: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核投射到中央后回的纤维束) 顶枕颞桥束 豆状核后部:视辐射 豆状核下部:听辐射

三偏症: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对侧偏瘫——皮质核束与皮质脊髓束损伤 双眼对侧偏盲——视辐射损伤 25.视觉、听觉中枢在何处?

视觉区:位置: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分区:17 听觉区:位置:颞横回 分区:41、42 26.中央旁小叶在何处,功能?

位置:中央前后回移行为内侧面的部分(中央旁沟和边缘支之间) 前方:初级躯体运动区(补充运动区),计划复杂运动的完成序列和 协调两侧运动

后方:初级躯体感觉区,精确感受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27.第Ⅰ躯体感觉中枢、运动中枢位置?

初级躯体运动区: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分区:4、6

初级躯体感觉区: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分区:3、1、2

28.何谓嗅脑、海马结构、边缘叶、边缘系统?各包括哪些结构?

嗅脑:与边缘系统关系密切,包括嗅球、嗅束、内外侧嗅束(表面内外侧嗅回)和嗅皮质。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相关的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组成

边缘叶:在半球内侧面,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包括隔区(中板旁回和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海马旁回和海马结构 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下托

29.深、浅、视听感觉传导通路几级神经元的胞体的位置、交叉及主要相关结构(丘系交叉、斜方体、白质前联合、背外侧束) 本体感觉通路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分类:

意识性本体感觉:投射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该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两点距离的辨别觉、物理的纹理觉、质地觉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投射至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该路还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 一级:胞体:脊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节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T5以下的升支形成薄束,T4以上的形成楔束。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二级:胞体: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由二核发出弓状纤维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 丘系交叉,继续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折向上行,成内侧丘系。其在脑桥居被盖前缘, 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三级: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F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损伤表现:内侧交叉以上症状表现在对侧;内侧交叉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同侧

b.躯体和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二级神经元 一级: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内侧部进入脊髓

二级:胞体:位于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由背核发出的F在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脊髓边缘细胞发出的F大部分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延髓楔束副核发出的F组成楔小脑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功能:脊髓小脑前、后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楔小脑束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三级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通路 一级:胞体:脊神经节内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