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俊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下载本文

10.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调和折衷主义观点 D.古代实证主义观点 答案:(A)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

12.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D) 13.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14.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答案:(B)

l 5.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答案:(D)

16.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答案:(C) 17.“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 限的范围内”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答案:(D)

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答案:(A)

19.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答案:(A)

20.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归纳演绎方法 答案:(C)

2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案:(C)

22.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D)

2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 D.相对主义的 答案:(D)

24.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答案:(B)

2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答案:(C)

26.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答案:(C) 27.“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答案:(B) 28.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B.知难行易 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 D.因知以进行 答案:(C)

29.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C)

3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D.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答案:(C)

31.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B.形而上学的知行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D.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答案:(D) 3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涵义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案:(B)

33.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阶级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相对性 答案:(B)

34.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答案:(D)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答案:(D) 3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答案:(D) 3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A)

3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答案:(C)

3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 C.国家 D.军队

答案:(B)

40.在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关系 C.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 D.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关系 答案:(A)

4 1.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答案:(C)

42.经济基础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答案:(D)

4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答案:(C)

4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答案:(C)

4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的性质 B.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性质 c.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答案:(C)

46.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答案:(A)

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是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C.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答案:(D) 48.“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